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调整与优化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陈贵学
[导读] 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且带有声韵美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体裁
        陈贵学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牂牁镇小学  贵州省六盘水市553000
        摘要: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且带有声韵美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体裁,其中蕴含的文学、审美以及道德等多方面价值无疑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探讨如何开展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古诗词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诗歌分为古典与现代等多种体裁,而在义务教育阶段中,以古典诗词和现代散文诗居多,随着其在教材文本中的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其文本教育意义以及相关教学有效开展的方法也亟待进行深入探讨。
        二、强化诵读素养
        小学阶段的诵读,主要指的是对教材文本进行准确无误的朗诵和阅读,包括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朗读流利等等。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规范准确的朗读到流利的朗诵,在巩固字词句义的基础上,加以情感渲染,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阅读乐趣。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能够流利、正确地进行朗读,还能够自然成诵,比单纯的朗读更能够体会文本中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情感。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声律气韵入手,感受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音韵之美和其所营造出的意境美,相较于朗读,诵读诗歌更能够帮助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例如,在《长城和运河》的教学中,初读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两段的首尾四句全部相同的特点,都是“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作者为体现自豪感所进行的情感基调的铺垫。再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两段中间部分的相似性,气势宏大,内容也相互对应,这都是学生在诵读中需要仔细揣摩的部分,其次,教师还要围绕“巨龙”联系秦、隋两个朝代,体会长城与运河的历史意义,它们为何不朽,又为何动人,一层层的加深体会,一层层的提升预感,达到诗歌诵读的理想教学效果。再如,在《初见》这首古诗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感受古诗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抓住牧童、黄牛、鸣蝉等意象,从中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对生命内涵的歌颂。
        三、渗透诗歌鉴赏素养
        1、揣摩创作背景
        了解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常见于古诗词的教学中,诗常用以言志,而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正是影响他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关键,因此,对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创作背景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展开更深入的赏析。例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教师可以以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作为时间背景进行教学导入,“安史之乱”让一个原本繁荣安定的国家变得支离破碎,而本诗的作者杜甫也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陷入了战乱的流离之中,在其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中,目睹了叛军的烧杀抢掠,而当听闻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时,喜极而泣,作下了这首诗,这也是杜甫的第一首快诗,悲来自于国家,喜亦来自于国家。

从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导入,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2、品析字里行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无论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赏析的开始都是从语言入手。诗歌作为高度凝练的文学艺术,以其凝练的语言、缜密的结构、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时,要注重对其语言的仔细品味,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其中内涵。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忽、慢、须、即”等词,无不体现诗人在听闻喜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只有抓住关键字词,才能够更深入地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诗歌中的一字一句都是经由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所留下的,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正是此意。例如,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其中的动词起初为“到”,后又改为“过”“入”等等,直到最后定为“绿”字,一个“绿”不仅将江南的春意表达了出来,还将全诗写活了,这不仅仅是诗歌用词用字严谨的体现,更说明每个字都关乎着整首诗意境的升华,这也正是这首诗的“诗眼”。在体会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注重对动词的提炼,其次对副词、叠词等等也要耐心的品味。
        3、群文阅读升华
        群文阅读十分适用于在诗歌文本,对于主题升华、理解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作品,可以是同一题材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风格的作品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从对单一作品的片面认识转化成深刻、全面的印象理解,再通过不同诗歌的不同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丰富学生内涵,增加阅读积累。例如,在进行《秋天》和《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两篇都是描写四季风光的作品进行比较,感受两个季节的不同之处,从景物的选取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可以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儿童诗进行比较,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维模式来看待荷叶与夏天。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中的瑰宝,其对于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启蒙有着重要价值。教师也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充分挖掘文本,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的语文素养成长需要。
        参考文献:
        [1]田晓娟.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34):108-109.
        [2]段志群.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6(23):116-117.
        [3]刘洁.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