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锐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解放路第一小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文本的类型有了极大地丰富。其中在五年级教材中有着较多的地理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地理类文本的教学要素,能够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和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因此,改进地理类文本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民俗风情拓展、特殊事物认知以及生活实践等方面来论述地理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
关键词:地理 小学 语文 有效运用
地理类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目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教学主流,教师对于地理类文本不能进行有效拓展,难以发挥地理类文本的多种教学价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是以反复地抄写和背诵为主。这样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地理类文本的多种教学价值得到发挥,也会造成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因此,改进地理类语文读本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笔者就对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知识拓展,广泛了解民俗风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了解民俗风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国家政策的理解与学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进行广泛的探究,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例如,在学习《草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蒙古族的民俗风情进行广泛的探究。比如,在阅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一句后,教师可以对蒙古包这一建筑进行讲解。学生能够知道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毡帐,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从而对蒙古族的建筑艺术有深刻的了解。又比如,学生还能了解到奶茶是蒙古族的传统饮品,蒙古语称“苏台茄”。由砖茶水加鲜奶熬制成,既可代汤下饭,又可用作待客。从而感受蒙古族饮食的独特性。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丰富对不同民族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的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二、意象感悟,获得深刻思想教育
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地理事物。这些事物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学生深入感受这些地理事物,能够让自己的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受到熏陶,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地理文本中的特殊事物的含义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思想教育。
例如,在学习《白杨》时,教师可以对白杨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白杨代表着什么样的精神。学生阅读“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段能够从白羊生长的荒凉环境中感受到白杨具有默默无闻、不求名利的品质。阅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等句子学生能够感受到白杨坚定不移、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白杨的优秀精神,促进自己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认识,学生能够深入挖掘出特殊地理事物中的精神内涵,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
三、联系生活,深度解读相关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生活中,学生需要借助地理类文本中的一些知识才能解读一些特殊现象,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探索社会。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运用地理类文本中的知识解读生活现象,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后,教师可以举例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深入解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论述我国西部大开发有哪些战略与措施?学生可以将文中修建拉萨铁路的过程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对国家政策的认识。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拉萨铁路修建后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可以联想到近些年去往西藏的人越来越多,西藏的旅游业越来越发达。同时,西藏的很多工艺品和药材也源源不断地运输到中部和东部,丰富了人们的消费与生活。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类知识从多种角度解读现实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地理类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要素,有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进行广泛的探究,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可以对地理文本中的特殊事物的含义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运用地理类文本中的知识解读生活现象,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地理类文本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立臣;试论运用人文地理知识促进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中);2016年12期.
[2]周姗姗;小学语文人文教育问题的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