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
山西省实验小学,山西 太原 030012
摘要: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是最为基础的学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学好小学语文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而只有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学好语文并从中受益。基于此,本文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组织课堂提问、组织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活动三个维度出发,来分析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效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必须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教学的策略和体系,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以此为教学的出发点,来推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最终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组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进而实现深度学习。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更是学生思维的启发点和活跃点。所以,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提问。具体来说,教师应从语文教材课本的重点和难点中进行提炼和概括,以此来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再选择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有效制造悬念,发挥出提问的作用,启发并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展开主动的探究和深层次的学习。
例如,在教授《燕子》时,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作者从燕子的外形展开描写,上课后,笔者先让学生们对课文进行熟读,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笔者会要求学生们对段落进行标记。随后,笔者再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如,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时,学生们根据刚刚阅读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随着课程的发展,笔者还设置了更多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后,笔者都会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们围绕课文进行分析。这样,笔者通过组织课堂提问,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组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配合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点内容,该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改变学生间的关系,增进学生间的配合,让学生能实现相互学习和互帮互助,进而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统一性的授课方式,积极地组织学生们展开合作学习。
首先,教师应按照科学的规则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确定组内成员的职责与分工;其次,教师需以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小组间的探讨、沟通和交流,各抒己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教授《纸的发明》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们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根据课文特点,笔者决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笔者将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小组成员在分配好后,笔者再为学生们布置讨论任务,如,造纸术是谁发明的?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术?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随后,笔者再让学生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任务进行讨论,在画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同时还促进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笔者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之间的配合。
三、组织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能够保证课堂教学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获得情感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再局限于过去枯燥乏味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中了,而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结合语文教学的内容来设计和策划各种趣味化的课堂活动,包括游戏活动、竞赛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等等,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参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促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花钟》时,本节课文的内容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类型,上课后,笔者先带领学生们对课文熟读,认识花钟的组成,随后,笔者再为学生们每人下发一张卡纸,并让学生们通过绘画来制作自己的花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根据课文中介绍来对各种花开的时间进行分类,以此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笔者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每个教师不懈努力的永恒追求,同时也是学科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与使命,具备清醒的观念和认识,把握全新的教学要求,从语文学科特性和学生的认知的结构特点出发展开思考、探索,通过组织课堂提问、组织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活动等方法和策略的巧妙运用,来全面优化教学的过程,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以真正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华攸昌.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探究[J].江西教育,2017(36):58.
[2]刘翠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中国教师,2017(S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