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文兵
衡阳市铁一中学 湖南省 衡阳市 421000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上所落实的教学方法逐渐呈现出了新颖性,相比之前最大的特点便是如今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在新课改背景下继续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让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取物理知识和技能,优化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在传统时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得学生所处的课堂氛围较为枯燥,以致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最终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不佳。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以经过创新的教学方法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灵活提出问题,刺激学生探究欲望
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不乏有一些拥有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师以不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导致学生不愿意深入探究,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自信心。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合理的问题,从而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可以自主沉浸在解题过程中,以求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曲线运动》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上展示了几幅不同的运动图片,对学生提问道:“这些物体运动的轨迹有什么特点?”于是我就学生的回答做了归纳,帮助学生初步总结出了曲线运动的概念。然后,我对学生提问道:“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经知道了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是不变的,那么物体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有什么特点呢?”于是我通过相关实验,引导学生探究了曲线运动的方向,以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最后,我组织学生交流了从这节课得到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提出问题,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达到了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精心组织小组,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从新课改提出生本教育理念以来,合作学习成为了教师常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但是有些教师只是将学生简单划分成了学习小组,没有考虑小组成员的合作默契如何。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精心组织小组,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绽放高中物理精彩课堂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这一节时,首先,我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将学生划分成了组内成员互补的学习小组,对学生提供了实验器材,并对学生做了实验器材的介绍。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了如何使用打点计时器,帮助学生归纳了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步骤,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之后,我根据学生得出的数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有了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充分理解。最后,我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精心组织学习小组,提升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使学生感受到了计时器的作用,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了高中物理课堂的精彩绽放。
三、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众所周知,现实生活和物理知识之间是有极为紧密的关联度的,而新课改也重点对教师提出了将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做有机结合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懂得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的现实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完成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任务。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时,首先,我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了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错误关系的描述,进而介绍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导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然后,我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做出了解释,使学生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懂得了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之后,我对学生说道:“做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以及敢于质疑的献身精神。”最后,我组织学生交流了在这堂课中得到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有了强烈的而学习热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学到了有现实价值的物理知识,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时代在不断发展,做出创新教学方法的实际行动势在必行。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具备创新意识,以新颖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甘修业.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J].学周刊,2017(27):30-31.
[2]王庆杰,姜楠.探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分析[J].亚太教育,2016(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