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平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杏花泉中心小学 安徽 芜湖238300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学生们最多只是动脑去想该怎么办,而提出个新的问题,却需要他们去观察、发现、思考并且创造。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现在的小学课堂上,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上,问题意识的培养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
我县小学课堂现在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该教材更加强调知识有层次的渗透,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但现实课堂上学生不知从何提问,不知如何提出数学问题的现象依然普遍,而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则更是寥寥无几,学生仍然习惯于思考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一个只会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不会自己发现、提出问题的人,永远也超越不了别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呢?
一、主动问出来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正处在表现欲望最强烈的时期,只要他们心中有话就会叽叽喳喳说出来,特别是心里有了疑问的时候会更加忍不住,即使在课堂上也是一样。这样一来,课堂表面往往会显得有些杂乱,但这时千万不能为了让课堂看起来安静有序,就剥夺他们说话提问的权力。不仅如此,反而更要好好保护他们这种表达的热情,让他们有想问的就能问出来。同时对问的好的进行表扬,即使问的不好,只要是说出来了的,就给予鼓励,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喜欢上问,同时抓住机会,加以引导,努力让问题问的有数学味,并不断巩固,形成习惯。
但问题的出现也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们更不会凭空捏出问题,好问题的出现更是如此。这时,就需要给他们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情境创设好了,学生进入其中,自然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的想法,问题也就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来。通常,一节新课的开始,或者是一个例题的导入,往往都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好机会。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教学课件、根据情境图编数学小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都是十分好用的小方法。
在教学《平均分》这一课时,先讲述故事情境:在一次集体劳动之后,老师表扬做的出色的两个小朋友,拿出了4支铅笔、2块橡皮和6个本子,奖励给他们。同学们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话一说完,小朋友们就迫不及待的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怎么分才能分的都一样?”“我俩的分法谁的更好”,“这是一种什么分法?”等等的问题一下子就冒出来。结果是大家情绪高涨,积极尝试,纷纷用不同的方式平均分成了两份,并且一下子就记住了“平均分”这个概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是积极的、主动的,从而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极佳的。
二、勇敢问出来
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更害怕提问。他们往往在家里被家长一遍又一遍的灌输了“上课要好好听,不要乱讲话。”“听老师的话就行了。”等言论。以至于他们有时虽然有问题却不敢问,更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提什么问题,导致在课堂上不愿意提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创设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蹲下来看孩子”,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他们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用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也给予鼓励,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激活思维,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树立起“敢问”的信心。
三、巧妙的问出来
学生想问了、敢问了,才迈出了问的第一步,还要想让他们学会善于问。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示范。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具体做法:
1.抓课题
课题一般都是该章节学习的中心、主要内容和重点。抓住课题提问一下子就能抓到知识点,问的有数学味。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之后,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思考一会儿就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是十二个月?”、“为什么每个月的天数不一定相同?、”“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虽然有些问题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但这些问题是他们通过思考提出的,而且是有数学味,能激发深入学习的问题。学生积极从课题开始质疑,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2入文本
数学文本语言精练,意思准确,让学生们透过简洁文字表述,产生数学问题,会让他们明白教材中处处都是提问的好地方,从而促使他们细读课本,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苏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图中有37人,每只船最多坐5人,乘8只船过河,怎样安排比较合适?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认真读题,同时互相质疑,“你为什么这么分?”“我觉得这样这样···”。学生情绪高涨,经过思考、讨论最终共同得出结论:3只船上每船坐4人,其余5只船每船坐5人比较合理。相互质疑的同时,为了印证自己想法的正确,他们不断的精读教材直至读透教材,又激起了进一步的探究欲,通过自己问达到自己解。
四、快乐问出来
当孩子们想问、敢问并且善问了,就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好问题。可是,并不是有了好问题,孩子们就一定会说出来。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愿意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进步。为了让孩子乐于提出问题,同时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首先,与家长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让他们在接孩子回家的时候问一问,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提了几个问题?并且给予鼓励。其次,在一节课结束时,让同学们互相评价这一节课中,哪个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同时在班内设立“提问题大王”的奖项,,根据提问的数量和质量评选出本节课“数学提问题大王”,口头进行表扬,并且奖励学习之星。不仅表扬提问题多的学生,也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对那些有创新性的问题,更用鼓励的语气进行评价,“你真了不起”,“你这个问题与众不同”等话语让他们充满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树立起提问的信心激发提问的热情。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问题意识的增强和提高需要培养和激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提问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手握打开数学大门的钥匙,走进精彩的数学世界。
参考文献:
【1】石红权.质疑——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