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辉
广东省兴宁市永和中心小学 514571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小学阶段的班级工作时,班主任应当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设计多种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品德的提升与行为的规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教育 渗透方式 策略研究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但德育教育也不可忽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取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并且,德育教育需要尽早实施。基于此,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作为小学班主任,不仅应当对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还应当对德育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精细化的探索,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引起学生对德育内容思考,进而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提升,也促使他们做出更加积极的行为。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小学班主任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一、主题班会渗透
对于小学班主任工作而言,班会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所以,班主任可以运用主题班会来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并且,为提升主题班会渗透的效果,在班会开始之前,班主任需要巧妙地设计;在班会进行中,班主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思考,比如游戏方式、情境方式,等等。在时机合适的时候,班主任还可以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他们更好地感受班会的主题,也更好地吸受德育教育的内容。
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并学习助人的方式,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方面的主题班会。具体来说,班会的主题是“快乐助人,温暖大家”。在班会刚开始的时候,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在视频中,学生可以看到小学生搀扶老人过马路,也可以看到小学生帮助老奶奶推车等多方面的内容。视频里的人物笑得非常有感染力,很多学生因此受到感染,也默默笑了起来。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我让学生就视频内容进行了交流讨论,并让他们思考在生活中如何乐于助人。受到视频的影响,学生的交流讨论非常积极,比如有学生表示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也有学生觉得要有善良的心,但在实施帮助前,要判断情况,等等。通过这样的德育教育渗透,学生的品德与思维都会得到提升。
二、多样故事渗透
在小学阶段的班级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多样故事渗透是重要途径,一是因为小学生对故事具有很高的兴趣,二是因为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加深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识和记忆。所以,班主任应当认识到故事渗透的效用,并对故事渗透进行一定的优化,提升渗透有效性。也即是说,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故事偏好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或者创作与德育内容相关的故事,在合适的时候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宣布学校设计的读书活动时,很多学生兴趣不是很高,还有学生会抱怨放松时间不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运用故事给他们进行了德育渗透。具体来说,现在读书条件好了,反而不知道珍惜了,我给学生讲了囊萤夜读和凿壁偷光的故事。在两个故事较为简单,道理也很容易理解。在听故事过程中,很多学生受到故事的影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想法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趁此,我告诉学生应该珍惜当下,积极学习,书中有一个丰富的世界,可以认识很多事物和道理。通过这样的渗透,学生的思想和态度有所转变,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三、特色活动渗透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特色活动是值得关注的方面。对于德育渗透而言,理论方面的渗透固然重要,但实践方面的渗透也不可忽略。也即是说,班主任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特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并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德育的要求。此外,班主任可以从实践活动的设计、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实践活动的优化,提升其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孝道,也更加孝顺,我给他们设计了相关方面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活动清单,清单上都是学生需要为父母做的事,比如,为父母洗脚,饭后洗碗,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每完成一项都需要父母进行认证,可以是口头认证,也可以写下来,还可以拍摄视频进行记录,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从孝顺父母中获得成就感,父母也可以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爱,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提升,也有助于亲子关系的提升。所以,班主任应当善于运用特色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
总而言之,德育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成长和社会和谐。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应当占有“一席之地”。班主任需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促使学生在德育教育的浸润下,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也更加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黄小辉.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43.
[2]谭双.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