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地明理,以德育人--地理学科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李萌
[导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李萌
        山东省济南砚泉学校 山东省济南市250000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必须回答好的首要问题。要办成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应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放松。地理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我将从抓好地理课堂主阵地,积聚立德树人之“泉”;开发项目式德育课程,拓宽立德树人之“路”等角度出发,浅谈地理学科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有效途径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性学科。基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包含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养成,通过对国际形势、国情国策的了解,进而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视野等情感价值观。因此,地理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结合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我将地理课堂和开展地理项目式德育课程作为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一、抓好地理课堂主阵地,积聚立德树人之“泉”
        地理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地理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地理课堂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能够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坚强的意志和爱国热情,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终生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点
        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十分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作为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点,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让融合德育的地理课堂散发出独特的学科魅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情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情感。初中地理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素材非常丰富。其中,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既有介绍我国秀美山川、地大物博的自然地理,又包括当今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世界强国地位的认识。比如通过《疆域》、《人口》和《民族》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形成正确的国家版图和民族团结意识。还有在中国的《交通运输》、《工业》的学习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从零起步到世界第一的中国高铁、认识到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等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又要让学生明确,我国工业在技术水平上和远不及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这样在让学生明确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民族使命感。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学习《土地资源》《水资源》《河流》等有关生态环境的课时,我都会让学生搜集列举我国及世界所面临的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和关注长江、黄河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发学生反思,寻找解决方法,达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动,以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生活方式的效果,引导学生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二)创设德育情境,捕捉德育契机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身边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是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但是同时,更注意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大自然能够创造文明,也能够毁灭文明。

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气象灾害、空气质量状况等现实中诸多实例,让学生明确当今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正给我们人类警告:沙尘暴、雾霾、废气、废水肆虐;洁净的空气、水、蓝天慢慢被吞蚀;变暖的气候改变着我们生存的环境,人类的贪婪正一步步摧毁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环境观。
        渗透民族精神、可持续发展、忧患意识等是地理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悉心领会并渲染这些情感,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比如,讲到中东石油资源丰富、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等内容时,可以补充近年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率已达50%的事实,由此让学生思考,国际油价波动可能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影响,从而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此外,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在利比亚进行的海陆空大撤侨行动等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身后有一个强大有力的祖国为支撑,适时、及时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开发项目式德育课程,拓宽立德树人之“路”
        落实立德树人,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获得成长,课程是最有力的抓手。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参与、体验,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地理教师应注重开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项目式德育课程。
(一)项目常态化
        开展每日“时事地理”播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联系乡土人情、世界各国发展现状、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等,引导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每年利用“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手抄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地科杯“珍惜资源,爱我国土”征文比赛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载体新颖化
        充分利用好CCTV《绿水青山看中国》、《航拍中国》、《江山多娇》等热播节目,通过新媒体生动、直观的帮助学生关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了解祖国的地广物博、壮丽河山,利于增强爱国之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形式精准化
        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国家版图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疆域的认知、认同和自觉维护的意识。地理教学中包含了丰富的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既是立德树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头等大事,又是地理学科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举办“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维护和正确使用国家版图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提升爱国思想。
(四)研学多样化
        场馆研学:组织学生前往山东省地质博物馆、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济南市气象局等单位,通过延展地理课堂,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关注身边生活,学会用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野外研学: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是山东省首批研学实践基地之一,借助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寻泉护泉、“馒头山”一步跨越亿万年等研学活动,使地理课堂回归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意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新时代的地理教师要努力挖掘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探索德育渗透有效路径,注重道德情感体验,既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又注重学生在丰富的项目式课程中成长,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形成认识世界的大视野、大胸怀,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参考文献:
        【1】徐金兰,鲁红.浅谈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教师,2013(12):182-182.
        【2】王红.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00(006):25.
        【3】陈宗玺.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个途径[J].甘肃教育,2014(9):90-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