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
江西省瑞金市瑞金第二中学 342500
摘要:积极有效的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是不断提升教学效能和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依托和保障,但当前的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还不够高,质量还有待提升,需要物理教师积极的强化责任意识,不断的开展高效课堂构建工作的研究和摸索,进而有效的总结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规律,把握高效课堂构建的具体实施路径,为学生高质量的学习相应的物理知识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就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积极的构建高效课堂,进一步的强化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物理教师有效教学的方向指引,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的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高效课堂构建实施,不断的优化和改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态,进而助力物理课堂教学水准的全面提升。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入手,就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进行讨论。
一、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物理学科需要演示的内容较多,如一些物理实验操作、物理现象展示以及物理知识点讲解等,而现代教育技术在展示上无疑具有较强的优势,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的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指引下,合理的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而不断的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的提升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真正的服务学生在课堂的物理知识内容学习。例如,在学习《电荷》小节内容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积极的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一方面,物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具体性和有效性,如教师可以使用VR虚拟现实技术对电荷的运动情况进行动态化和形象化的展示,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电荷的模型图片,也可以使用PPT课件结合上述的形象化展示对电荷的概念;静电感应现象;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等基础知识进行分条的讲解和阐述,同时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班级学生进行有效化的课堂互动,进一步的提升教学的形象性和具体性,较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物理教师可以积极的构建线上学习空间,如可以创设微信公众号,并每天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预习和复习内容、课外物理知识内容、物理小故事,还可以推送物理实验操作演示视频等等,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灵活性的学习,进而助力学生物理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有效带动学生参与活力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积极的体现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做主角、唱大戏和挑大梁,真正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进一步的挖掘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学习潜能,继而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全面的投入到对相应的物理知识内容的学习之中,助力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学习《库仑定律》小节知识内容时,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讨论学习,如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对库仑定律的内容、点电荷的概念、库仑定律的有关计算等进行全面化和开放式的讨论学习,并鼓励学生在该过程中积极的发言,踊跃的表现自我想法,不断的进行质疑和探索,而高中物理教师则可以积极的给予学生指导,及时的纠正学生在讨论学习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进而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物理教师要积极的强化问题驱动,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具有概括性、启发性问题,并借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随机提问等方式,对班级每个学生进行灵活性的课堂提问,给予学生浓浓的新鲜感,继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力,助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全面强化课后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物理课堂的教学形态、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等,各个环节都有了较大的改变,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的强化教学反思来进一步的发现教学短板和教学漏洞,并积极的探索补足教学短板和漏洞的具体方法,积极的完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模块,助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学习《电势能和电势》小节内容后,一方面,教师要积极的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块是否合理、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衔接是否流畅、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任务设计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等等,并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另一方面,要积极的反思学生在课堂的基本学习情况,如学生的态度是否积极、学习过程中是否进行和有效的互动、学生的最终效果如何等等,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进而不断的助力教学效能和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全面的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是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有效的强化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的强化责任意识,不断的重视起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同时积极的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带动学生参与活力、全面强化课后教学反思等,进一步把握高中阶段物理课堂高效教学实施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不断的提升物理课堂的教学水准和质量,进而为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学全.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24):44.
[2]王彦武.浅议如何激发高中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40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