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瑞 秦子涵 刘 金 李宗彦 李泽浩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河南农村基层民众法律意识普遍较低,不少群众对法律存在偏见,法治实施效果欠佳。这不利于河南基层的社会治理和经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以在河南长垣县的前期调查为切入点,在研究河南基层普法工作的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法治政策,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与时俱进,立足河南省情,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以期提高河南农村基层法治实施效果,创新解决普法难的问题。
关键词:普法;创新;乡村
一、我国20年以来普法政策的变化
笔者在了解我国近二十年来的普法政策,主要从国家每隔五年推行的“三五”普法政策到“七五”普法政策的具体内容了解。五年普法政策是国家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制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政策,始终以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民为作为主要的普法对象,但每个阶段却有不同的侧重点。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不断贴合这20年来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现象:这20年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社会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日益欣荣,同时带来的社会矛盾数量不断增多、类型逐渐复杂化。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可以分析了解到中国20年来普法政策的变化。
五五普法政策的重心除了对全民普法外,在于进一步提高基层领导依法决策、依法执政的能力,以及建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意识,除此之外,还重点开展各种“法律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素质。而六五普法政策相对于五五普法政策的变化重心转移明显,更加注重宪法的学习,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规定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突出学习宪法,有利于让普法工作得到广大公民的学习、提升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除此之外,国家各级发展改革和物价部门普法并举,深度结合中国的经济建设层面和法律层面。而七五普法政策相对于六五普法政策,最大的变化是国家将普法政策的重心部分转移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上,实行“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相对于以往的普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普法工作形式主义的弊端。
二、我国普法方式的不足
今年是七五普法的总结验收阶段,可以说普法宣传七个五年规划基本完成,经过着三十四年的普法工作,我国现阶段普法工作具有对象广泛性、活动规范性等特点,但我国基层普法工作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普法活动缺乏创新
多年来,基层普法工作多局限于贴标语,集体开会等形式,少有能与时俱进的创新形式的活动,没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难以让群众积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2、普法对象不具体
基层普法活动多是群众性的,没有具体到个人或者家庭,尤其是对于本身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村群体,这种群众性的普法活动难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难以能真正实现普法目的。
3、普法的队伍法治素质层次不齐
进行普法工作的领导以及公务员本身就是我国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法律素养层次不齐,他们组成的普法队伍也存在法律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对普法方式及普法内容的创新
1、送法下乡。使每户人家都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通过我们的社会实践,我们在长垣市佘家乡所了解到,他们在每个农村都派往了一名律师常驻,因此他们可以要求这些律师定期向每户人家普及一下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这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慢慢的增强他们的法律知识以及意识。
2、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与时俱进的普法。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部分人都会使用手机。他们会在手机上看各种短视频。因此,以前的那种大字报的普法方式已经十分落后,我们可以通过抖音等一些短视频网站制造一些普法短视频来进行普法活动。这样把普法方式才是与时俱进的。
3、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普法。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会使用手机因子。真的他们我们可以利用上述的短视频方式来进行普法。而对于中年人,他们经常看新闻,看电视,因此要制造一些普法栏目之类的节目。对于老年人,我们可以拍摄一些普法戏剧。这样不同阶段的人能够受到同样的普法教育。
但是我国的法律千千万万,因此普法也要侧重普及一些与乡村人民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通过我们的社会实践,我们发现乡村人民一般会对电信诈骗以及解决家庭邻里纠纷之类的法律比较感兴趣。针对普法内容,我们应当侧重于民法以及刑法的相关重要知识。例如,民法上我们可以重点给他们普及调解这方面的知识。刑法的话,可以普及一些电信诈骗以及聚众斗殴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做到知法守法。
四、未来基层普法发展的趋势
基层普法的方式也在不断的随着社会现实的需要而改变,不断创新基层普法方式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未来基层普法的关键仍然在于广大的乡村地区,以宪法为重点,以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未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导致合法权益被侵害还不自知,此外朴素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思维方式仍然存在于部分群众的观念,由于部分司法官员的部分问题使得基层群众不信法律,不行法院,以个体的私立救济代替国家司法权行使,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未跟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民群众。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远快于乡村的现代化,乡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老弱病穷留守,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老年人的权益保障问题,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等等都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法制观念没有深入到基层群众内心,并可能造成认知偏差,对法律一知半解的危害更甚。
未来基层普法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教育领域,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在七五普法计划中,强调要将法律知识纳入教育体系,近年来,未成年人受虐待,权利遭受侵害或倚仗法律的特殊保护而为非作歹的案件数见不鲜,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反而成为部分不法分子躲避法律责任的工具,只有对未成年人加强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才能规范约束其自身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儿童可以接受的信息更加的纷繁复杂,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守法环境才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这离这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与家庭建立联动机制,在专业的教育引导机构的帮助下,去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