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巡少
邯郸市丛台区黄粱梦中心校 河北省邯郸市 056106
摘要: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环境下,人人都在追求效率,希望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身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要为了学生发展着想的态度在新课改下分析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诵读化情境;合理性问题
在传统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心中持有的是应试教育理念,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所落实的教学策略过于单调,且不懂得创新,但是在新课改背景的影响下,当代语文教师的心中已经有了素质教育理念,并且懂得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所以才形成了如今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从事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作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以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新时期教育领域中的出现,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扩大了教学容量,最为重要的是它在课堂上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懂得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有一个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去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在新课改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大自然的景色美妙无极,即使是天生的云朵也是千变万化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展现了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齐读了文章题目。然后,我结合不同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内容,使学生有了对文中“烧”字的充分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瑰丽景色。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了火烧云的特点,指引学生积累下了文中的优美语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得到的收获。这样,我以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上,以有效引导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改下充分达到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以诵读化情境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还不够透彻,直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字不免会使其感到枯燥,若是能够将文字转化成富有情感的声音便可以刺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课堂。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诵读化情境,使学生在有声的倾诉中感受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新课改下完成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现代诗时,首先,我对学生范读了这首诗,在范读前对学生说道:“待会大家要注意我读的语速、语气和语调,根据我的声音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然后,我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做了有感情的诵读,帮助学生深入品析了诗歌中的优美语句,指引学生记录了下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旨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可以提高。最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这首诗歌的意蕴,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后与其一起做了诵读,结束了这堂课。这样,我在课堂上以诵读化情境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刺激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领悟了组成这首诗的语言文字所表达出的感情,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完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以合理性问题提升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表明在课堂上提出合理性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妨以合理性问题应用到课堂之上,从而实现在新课改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蝙蝠与雷达》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提问道:“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是一种探测仪器,是什么原因课题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了呢?”于是指引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了课文。然后,我继续对学生设疑,说道:“课文的哪一部分直接写蝙蝠超高的飞行本领呢?”从而带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做了分析,使学生感受到了蝙蝠的飞行本领,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引出了下文。之后,我借助课题,引导学生了解了飞机夜间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强调了阅读科普文章一定要抓住要点,方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最后,我组织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以合理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总而言之,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策略作依托。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养成观察学生的习惯,从而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求可以充分实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兴明.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7(30):103-104.
[2]徐宏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