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华
苏州高新区白马涧小学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有鉴于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对家校合作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文章从建立沟通机制、课程协商共建、深入挖掘资源、巧用现代科技这四个方面对家校合作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合作;教育途径
为社会培养素质能力全面的人才是当前教育事业的核心任务,其中德育水平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以往的家校沟通中,往往以学习成绩、作业布置等内容为主,缺乏德育教育内容,由此便产生了学校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脱节的情况,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针对小学德育教育家校脱节的情况,本文展开了一些策略性的探讨。
一、建立沟通机制,达成德育共识
德育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经过长期积淀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精神品格。小学生除在校时间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家庭生活中与父母长辈一起度过,因此在当前的德育教育工作中,面临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的问题,即学校德育教育思想未与家长达成一致。家校德育教育未达成一致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德育教育效果难以长久持续,许多小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接受了良好的德育思想,纠正了不良行为习惯,但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受到父母及长辈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致使学校德育工作难以获得有效进展,因此建立家校共同合作的德育教育模式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有鉴于当前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面临家校教育思想不统一的问题,有必要在现有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家校沟通机制,以促成家校在德育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德育教育效果提升。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工作实践中,教师可以与班主任一起,利用好班会、晨会等契机开展德育教育宣教工作,提升家长的德育意识,以促使学生家长与学校德育教育意识达成初步统一。有必要时,德育教师可针对教育效果差的学生展开家访,增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家访实地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查找德育教育效果差的根源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与家长进行磋商,进一步提升家长德育意识,并就有关问题进行改善,为学生的成长建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促进小学生德育水平提升。此外,可以建立德育教育家长委员会等组织进行中间协调,以便于开展德育教育家校联动工作。在德育教育社会实践等工作中,通过委员会收集家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共同推动德育教育社会实践工作顺利完成。
二、课程协商共建,优化教学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许多内容与家庭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可积极与家长代表建立有效沟通,吸取家长意见和建议,从而做到课程协商共建,根据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优化教学内容,以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即能满足课程要求,又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建立紧密联系。在协商共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应针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同家长代表、素质较高家长的共同完成,以此提升家长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为设置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提供保障,为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在与家长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实现家长德育意识与德育教育水平同步提高,为获得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奠定家长基础。
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例,在该节课本的开头部分便提出了下雨关窗、帮助妈妈做家务、家人生病、找东西、找父母帮忙解决麻烦等问题,同时在课本中还出现了喂饭、洗鞋子等故事案例。
在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的当下,小学生在家中动手能力极差已经成为普遍情况,因此在对该堂课程进行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突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设计成教学案例,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意识到做好自己份内事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在家庭生活中积极改善。同时,通过课程共建,让家长意识到不能过于溺爱子女,要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习惯,让小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事,如穿衣、吃饭等,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深入挖掘资源,搭建合作桥梁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资源可搭建起德育教育家校共同合作的桥梁,如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传统节日、典故、影视作品;或是学生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毕业典礼等,这些资源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可以被教师、家长共同使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此类资源搭建与家长共同合作的桥梁,让德育教育深入家长内心,从而充分发挥家长的德育教育功能,与学校德育教育形成互补,巩固德育教育效果。在发掘可利用的德育教育资源时,可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由家长和学生进行配合;也可由家长为主导,由教师进行引导和配合,以便于相关资源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实效。
比如在重阳节之际,学校、教师可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以“尊老”为主题的家校共同参与的主题课程或校内外活动。由于在前一阶段计划生育制度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4+2+1”的家庭模式,即家中祖辈四人、父母二人、子女一人,因此家校合作开展尊老爱老的德育教育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和社会基础。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敬老思想,是进行尊老爱老德育教育的良好资源。当重阳节来临时,学校可组织、鼓励家长带小学生前往敬老院奉献爱心,也可组织学生祖辈家长与小学生一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与重阳节、敬老有关的德育知识,以此提升小学生与祖辈之间的感情,培养小学生形成尊老爱老的意识。
四、巧用现代科技,强化沟通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现代科技被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为提升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构建家校共同合作的德育教育模式时,教师也可积极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与家长群体建立快速、高效的沟通。在当前的在线实时沟通工具中,微信、钉钉、qq等是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工具,只需具备一款智能手机即可下载APP使用,因此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可积极利用此类工具与家长构建合作关系,以促进德育教育取得实效。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现代通信工具发送相关的德育教育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相关内容,以此促进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现代通信工具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教学内容奠定基础。
以《幸福一家人》为例,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即可通过微信、钉钉、qq等工具让家长提供自己家庭生活中幸福场景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而后通过微信、钉钉、qq、邮箱等工具进行接收并制作成合集在课堂中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庭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爱家、爱父母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可通过此类工具发送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资源让家长与学生通过电脑等共同观看,或在聊天工具中推荐电影名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到电影院观看,如在央视播出的《开学第一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这些影视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家校合作对小学德育教育效果的意义重大,德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升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认识,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需要,不断探寻适合班级实际的家校合作方式。要不断运用新方法,将德育教育理念有效向家长群体传达,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最终促进德育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杜时忠. 论德育走向[J]. 教育研究,2012,33(02):60-64.
[2]崔海友. 构建以生活实践为主导的学校德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3):23-24.
[3]唐汉卫. 学校德育改革应该确立的四种意识[J]. 教育研究,2017,38(06):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