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黄艳华
[导读] 在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引入小组合作管理模式
                                              
         黄艳华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梅溪实验学校 广东湛江
         【摘要】:在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引入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形成自律,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的习惯。这种管理模式引入班级管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管理;小组合作; 探索与实践
         新课标相关政策实施以来,小组合作模式已逐步引入课堂,成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就课堂教学而言,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之间的民主、和谐的沟通和交流,最终在班级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而合作管理的真正意义则在于,以小组的形式在进行全方位教育管理,将班级管理中的主动权、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有效的班主任指导
         所谓的有效的班主任指导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建立其系统的、有效的班级管理体制,为学生创设出更为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具体如下:首先,指导班级成立以班干部为主体的管理体制,让班干部辅佐班主任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指导、培训其他学生能够在班级角色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融入到班级之中,为整个班级的成长积蓄力量。其次,指导确立量化要达到的标准。这就要求班主任制定出“硬性”的班级管理常规和总则,并进一步细化班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细则,让学生可以有方向入手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并对班级管理的运作形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逐步加强自己自我管理的意识。三要指导实际、具体的量化细则。就是需要班主任引导班干部及其他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要求遵循学校管理制度拟定出相应的、适合本班管理的量化草案,由班干部带头进行讨论、整理意见,创建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初中学生也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有利于今后学生更好地遵循班级管理制度。四指导中不失关注班级管理进程,推动班级管理更优质发展。作为一班之引导人,班主任要做到及时抽查,看班级管理制度是否适合本班的发展,如实了解试行情况,并对学生各个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及心理发展特征作针对性的了解与掌握。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从整体上来看,小组合作模式的实施过程应该做到有松有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整体班级管理实施的有效性。所以制定严谨的制度是不可或缺的。

具体实施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要制定小组管理办法,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小组长,教师要在课堂中公开约定“组长负责制”,组长的职责是进行小组内的各方面事务的协调和管理、对于全盘都要合理统筹。教师也可以要求每个小组长以一周时间为单位,或是一个月的时间为单位,对小组成员的学习作出周计划或月计划,并列出详细的实践步骤。并且小组长要与小组成员确定好“组规”,包含小组的学习纪律维护、学习任务的完成时限,小组长还要带头高效完成学习并且督促组员完成,适时提供学习帮助,积极组织讨论。
         量化管理细则的制定,班主任、辅导老师及班级成员共同交流并制定出《班级量化管理细则》,运用奖惩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更规范的管理。例如,以“量化奖扣分”对组员的行为规范、学习表现、卫生值日、品德方面进行管理。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以上表现对行为优异的学生或小组进行加分或是减分,并在每周公布学生的个人得分或是小组得分。
         教师可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让学生每周在成长记录袋里写上在本周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和还需要更加完善的地方,或是本周的心得体会。教师对于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行为习惯等可以记录在册,对于学生取得的荣誉或是暂时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记录,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受教育情况,也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依据。一般来说,学生的个人成长记录袋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对照日常行为,每日进行总结。为了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并且改正。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分发一些关于行为处事规范的手册,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正确的做法。第二个部分是每周进行一次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责,在教室里设置组评、互评、自评的活动信息专栏。第三个部分是及时进行总结、反馈意见。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就子女的教育问题组织探讨、深入沟通。
   三、教师注重培养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享有绝对的主导权。对班集体的管理大多数时候是实行封闭式的强制管理或者是采取一昧的说教模式。实际情况是,只有建立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师生能够如朋友般相处的基础上,学生才会自觉敞开心扉,不把教师的要求当作压力和一种强制性的任务,学生的潜能也会不断被激发出来。所以,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时刻留心、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传递给他们的温暖,有更多动力不断做得更好。
          结束语: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引入小组合作模式,要求教师不可只追求表面的繁华,应深度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它的功能,最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习惯,以实现班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卢春艳,周超.? 小组合作下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初探[J].中华少年. 2017(27)
[2]刘团业.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甘肃教育,2016,40(06)
         [3]曹立春.小组合作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路径[J].文教资料,2016(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