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义召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晏北街道义德希望小学
摘要:在现在看来,教师的职责就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进行育人。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改的新要求提出:很明显,说是结合教育的知识以及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等等方面的教育,这是是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也是,说明了德育它在教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经常性的教学中,教师们必须将德育和智育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才能得到双赢的效果,必须从思想上开始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学生们也只有道德思想品质高尚,才能在做任何事情都有正确的价值观。目前在小学各种学科上,让教师将德育渗透到其中,使教学更上一层楼,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解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学水平。本文就是分析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阶段;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前言:随着教育的不断重视和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家长教师们的重视,它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现行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德育的教育也逐渐成为当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与智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学生们在小学就会接触许多学科,而其中很多学科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像数学学习,学生们初次接触,难免会对学习产生抵触,这就会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太深,从而影响学生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端正学生们的态度,这正是要学习知识所需要的。可见,德育教育与小学的教学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它可以使学生与各科知识产生共鸣,帮助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另外,教师们必须充分的挖掘小学教材中的相关的知识还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充分的利用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从而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也能进一步减轻教师们的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
1.能够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在小学教学当中,它需要学生对知识具有更多的兴趣,教师们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比如说讲述在数学时,所出现的重要的知识点等等,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调动,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数学的探索精神,为学生们的后续发展打基础。
2. 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小学生学习的知识来说来说,它们都是需要充分思考的学科。它需要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思考,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渗透的关于德育教育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习的进程。
二、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
1. 将德育教育应用其中,让教学更加轻松。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味的盲目乱撞,而是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就像进行科学实验一样,它会有一定的步骤和研究程序,逐渐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让学生们认为科学是有趣的,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他们就会观察的更加活跃,提出的问题也更多,让他们对学习有更大更积极的兴趣,教师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逐渐认识个性与共性、本质与现象、外因与内因这些的辩证关系,逐渐的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观,让学生们进行事实和现象的熏陶,从而在学生的一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教学中,要立足于实际,自然而然的进行德育教育,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说教师们收集语文方面的有关课外资料,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抓住学生们的集中点,找一些有名的一些方面,像历史人物以及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让学生们来学习他们的进取和探索精神,将学生们带入情境,从而迎合学生们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中得到意外的惊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局限性多,许多方面都需要正确的引导,教师们应该来抓住这一特点,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发育各项都不成熟。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努力的重视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用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充分的将德育教育用到小学课堂上。另外,也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差异化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可以真正的理解所学习到的知识,从而提高效率。
总结: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也充分减轻了教师们的教学压力,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从而充分提高学习效果与效率。
参考文献:[1]郎补俄;;新时期班主任德育工作16条原则(上)[J];辅导员;2011年03期
[2]吴茶英;开辟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五条途径[J];江西教育;1991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