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聂续军
[导读] “生态体验”式德育

         聂续军
          尚志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生态体验”式德育,在刘惊铎教授的带领下,坚持不断的持续研究与扎根性实践探索,已经成为中国式的德育力量!生态体验式德育研究充盈着生命感动和生命质量。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生态体验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采用选题小、贴近生活、学生实际、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融入养成教育。在全国各大实验区中哈尔滨地区已经推广到各个学校,这种模式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生根发芽。
作者简介:聂续军,男,46岁,1996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尚志市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部主任。
生态体验理论创始人刘惊铎教授,在德育尚备受冷的年代,就自觉抱持生态的情怀,畅游于体验的清澈河流,三十年如一日,潜心走原创学术之路,并与国内外生态体验人一起携手并肩,坚守战略定力,心无旁骛,毫不动摇,坚持不间断的持续研究与现场扎根性实践探索。如今,生态体验理论与实践之路越走越宽阔。刘教授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生态体验是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生态化育人模式;倡导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办;德育主题活动和生态课堂释放出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教育力量。
         二零一四年八月,我有幸代表尚志市参加了“中国生态体验教育二零一四年学术年会暨动物福利教育国际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威士大酒店会议厅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二百余名大、中、小学校的校长、园长、骨干教师代表与会,会议由内蒙古通辽市幼儿园承办并提供大会的实践案例分享及工作坊现场。在开幕式上东道主李效华园长发表题为《我们都是生态体验人,是一家子的亲人!》的热情洋溢的欢迎辞,英国著名生态教育与动物福利教育专家发表题为《生态体验,一个高位国际学术大平台》的讲话,刘惊铎教授发表题为《生态体验是一座学术富矿》的致辞。开幕式由生态体验理论联合创始人姚亚萍教授主持,以温婉简约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述说了生态体验人20余年来所做的持续深化的学术创新与实践发展历程。本次学术年会,不仅仅让我大开眼界,而是明晰了什么是生态德育,这种崭新的德育观震撼着我。我深知德育,是给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和自主精神的教育,也是在一个人成长多年以后,能想起的触动心灵的美好瞬间。刘惊铎教授说:“没有生命感动的教育难以走远”。生态体验式德育研究充盈着生命感动和生命质量。他注重受教育者的自主体验,及当下教育过程中,个体三重生态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的悄然变化,在体验后感悟,在反思后沉淀,在沉淀后升华。李博博士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分享了他对生态体验下“动物福利”,倡导人们用“同理心”对待一切动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态体验式德育,在其诞生时人性化、人本位就附属其间,其理论依据和理论创新具有时代的前瞻性。

有人对中国的企业文化愤愤不满,但他们大多数属于借来的,我们的企业文化的运行机制必须靠国人生命教育意识来推动,多接触生态体验式德育,就会改变这一观点!所以,生态体验,就是中国式的德育力量!”  
我们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生态体验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采用选题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重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德育活动设计理念与实效性有机结合。几年来,在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德育教研部由少丘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的德育实践活动课先后以爱国、责任、勤劳、规则、合作、自律、利他、合度、节俭、公正、包容、诚信、和平、尊重、感恩15个德目,开展德育活动,打破了原有体验的固化模式,把生态体验活动与养成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在体验中融入养成教育。每一次德育活动课的开展,不仅仅是完成德育实践课这一过程,而是在过程中孩子的亲身体验,让孩子、老师、家长都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我们感恩这种生命体验带来的永久感动!几年的探索实践,对课的内涵有了点初浅的认识。
         “生态体验”式德育实践课在生成设计上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借班上课,课前精心预设,课上随机调控生成。
关注生成,并非摒弃预设。师生主动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师生精心预设,关注深层次的活动结构,德育本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活动过程中的“即使生成”,根据鲜活的“体验感受”作现场处理,变“程序”上课为“随机调控”,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德育活动课程成为师生个性张扬的天空。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实现超越延伸预之目标。
二、开放式对话,课上创设情境,自然动态生成。
用心捕捉鲜活的德育课程资源,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说真话,表达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感悟,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调动起来参与活动。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与空间,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使课程自然“动态生成”丰富多样。
三、行为引领,课中关注生成,贵在有效生成。
德育综合实践课程不仅是德育知识的课程,还是生命的课程,师生在反思内省的过程中,经历着生命成长的过程。对教师家长来讲,重要的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爱。尊重的是对学生、生命的独立本性,体贴生命成长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发现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逐步完成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的转变。将生活经验理性化,成为指导生活实践,提升生活理念的“生长点”。使课程研究充满着智慧的灵动和生长的气息,使德育有效“生成”,让德育焕发出勃勃生命力。
教育体验这一过程是缓慢的,也是刻骨铭心的,在靓丽学生生命的同时,也给予他们更深层次地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思考,以此让学生沉淀自我良性品格。刘惊铎教授说:“没有感动就没有道德体验,没有体验就无从谈道德教育”。感动生命,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更不是挂在墙上的条例。她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实现。教育很伟大,她肩负着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振兴。教育很微小,她是一次心疼的拥抱,一个相视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是一个孩子多年以后还能想起的温暖瞬间。生态体验教育有着自己日臻完善的教育理念,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方法。她提倡教师放弃纸上文字干巴巴的说教,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教育,让孩子在教育中去感动。师生一起相互交融各自的心灵,诱发生命的感动,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放远他们的人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