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强
青岛市崂山区第四中学
思品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他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作用。
思品课的学科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尊重权利、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弘扬民族精神、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法律意识,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公民,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一、增强思品课德育实效,教师是关键性因素
有研究表明,教师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增强思品课德育实效的关键性因素。
思品教师是思想品德课的执教者,是增强德育实效的主导者。其思想素质的高低,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恰当,直接影响着思品课的德育实效。学生对这一点十分敏感,特别看重。
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努力做到:勤于积累资料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景,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努力将引人入胜的语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美妙动听的音乐、幽默省人的漫画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使学生在参与中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方面让身边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本地的教学资源更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可信度高,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组织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政治使命感,也引导着学生关注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搜寻,从他人的经历中感悟,实现“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二、增强思品课德育实效,从关注学生生命开始
关注生命是德育教育的原点。生命与德育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敬畏生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保持、爱惜生命,促进并提升生命人文性。
在讲述《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德育教育点:提高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为学习《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打好坚实基础。
我认识到学生是思品课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认知基础是影响思品课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思品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经验出发,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原则,选取初中生经常遇到、甚至亲身经历的生活现象,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和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增强思品课的针对性和真实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具体生活情境,进行价值判断,指导行为选择,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发动学生搜集、总结自我保护的小故事、好方法,上课交流,看谁的故事最有启发性、指导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都成了他们关注的对象。
有部分学生搜集到了新近发生的某学生被歹徒绑架,机智脱险的故事。我以此为案例,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设计了 “你说我说环节,围绕“你欣赏此人的哪些做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将课前搜集的的小故事和好方法,通过“教你几招”环节教给全班同学。接着我将发生的某学生因不舍自己的物品、钱财被抢而被歹徒夺去生命的课件展示出来,使其与所搜集的正面案例形成鲜明的对比。顿时,唏嘘和痛惜声四起,学生都为失去生命学生的不当选择感到不值。我迅即转入“成长启示”环节,“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有话可说、想说,学习气氛空前高涨……趁热打铁,我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设计了“找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的安全隐患?”“你认为相关部门该怎样解决,说说你的建议”,还设计了几种可能出现在学生周围的险境让学生交流应对方法,学生才如泉涌,灵感大发,课堂成了学生自我保护方法的经验交流、妙招直播现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三维目标一气呵成,生命教育顺势而就,课堂上不时的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活动中步步升华。
三、增强思品课德育实效,时政资料是有效载体
在二十几年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种形式,既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又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社会的热点、难点。让学生在对与错、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相互比较、相互斗争中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理论提高识别力、增强抵抗力。
发生在学生周围的许许多多的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时政材料为思品课提供了大量的德育教育素材。通过对不同的行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优秀品质的分析,引导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学生未来的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有很大的启发性。从而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结合现实生活中虚假成风的现象:官场上,“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市场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考场上,抄袭代考,夹带偷看……诚信成了稀有物质,离现实越来越远。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怎样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搜集和学习媒体报道的好的哥拾金不昧诚信事迹和某企业、商家诚信经营,学生受到了强烈震撼。学生懂得,青年学生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必须发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一个不讲诚信,不能对社会负责、不能对他人负责的人,即使才高八斗,也会因为其道德的沦丧、责任感的缺失,而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我顺势激励学生应做到:为人诚实,读书扎实,成绩真实,处世踏实,脚步坚实,身体结实,养成实实在在的作风,克服华而不实的品性。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成为真材实料,才能经受得住风雨的洗刷,岁月的磨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就这样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做负责任的公民”,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了。
曾经看到一则关于“盐与汤”的论述:盐对身体很重要,可是,如果给每个人发15克盐,请大家吃下去,相信没人肯吃,但如果把15克盐放在汤里,味道会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联想到我们学科中进行的德育教育,为什么德育实效性不强呢?大概是,因为“盐”没放到“汤”里,而是分开让学生吃的缘故。扣紧时代脉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旁征博引,精选生活中一系列富于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的事例与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教学情境,提高自己“做汤”的手艺,让课堂不再成为刻板的知识传授地,而成为学生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完善自我的德育园。
学会把德育的“盐“放进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汤”里吧!你一定能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盐”、“汤”合一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