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玮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心小学 浙江 嘉兴 314001
【摘要】: 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能够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给孩子背不动的书包。” 什么是“带得走的能力”,体育学科素养下学生“学会学习”就是一种学生能带得走的能力,是一种一旦形成便终身受用的能力。其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形成的并且体现在学科学习中的基本的、关键的、主要的能力,是最能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能力表现。
本文笔者,基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树德立人的背景下,提出了学生在体育学科素养下学生“学会学习”这一论点。向大家解析了“学会学习”的三个“思考”:学会学习的定位方向、学会学习的评价机制、学会学习的成果展示;也向大家罗列了三个“践行”:更新学习观念、掌握学习方式、跟踪学习进程等。
体育学科素养下学生“学会学习”的呈现,标志着我们体育学科课程改革从“技术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时代,为深化体育课改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体育学科素养 学生 学会学习
【正文】: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其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其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特别是其中“学会学习”分支素养更是课改新阶段的吸睛热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体育课程标准也有意识地把体育学科素养凸现出来。这与上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就形成了不谋而合的经典之作。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体育学科的课堂实践中,邀请大家一起来用辩证的眼光解析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素养在体育学科素养下的“思考”与“践行”。
一、辩证“思考”学生的“学会学习”
要知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炼,也标志着我们体育学科课程改革从“技术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时代,为深化体育课改指明了新的方向。再者,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生“学会学习”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其在体育学科素养下,我们一线教师该做怎样的思考与解读呢?
1)思考一:“学会学习”的定位方向
虽说,我们体育学科的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重技术轻德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较为薄弱。响应教育部提出的“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终身持续学习的关键能力”。面对这样的深厚背景和重要地位,学生“学会学习”在体育学科素养中呈现一种势在必行的局面。具体产生背景有:
背景一: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背景二:作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体育学科教育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
背景三: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学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部分体育运动项目内容交叉重复的尴尬现象,要解决这现象,关键是进一步丰富体育学科的素质教育内涵。
所以说,从三个背景下及综观层面深入回答了我们体育学科素养下学生“学会学习”的定位,以及要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也引领了我们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学科育人模式变革。
二)思考二:“学会学习”的评价机制
再者说,我们体育学科素养下学生“学会学习”的培养与展开,也考验了我们体育学科与其评价制度的变化。借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各改进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一文,发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体育学科素养的培育,必然要以有效的评价机制为保障,才能落实到学生培养中,成为对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现实的指导意义。那么,基于体育学科素养下学生“学会学习”该建立怎样的评价制度呢?我认为我们就必须要从内容到形式实现转变,通过多元化、多形式的评价模式,切实改进评价机制。例如:
对于体育学科素养而言,这样的“学会学习”评价,是一种很好的人性化手段。通过表格的呈现,虽不能概全学生“学会学习”的全部,但也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对于“学会学习”的学习进程。
三)思考三:“学会学习”的成果展示
体育学科素养下的学生“学会学习”的提出与实施,对于当前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从体育课改的三维目标教学,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参与理念上和方法上实现新的改革。那么,学生“学会学习”的成果到底怎样展现的呢?
首先,从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氛围看,学生已经更新学习观念。整个体育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传输- 能力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的过程,而变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对体育技术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再现和理解,教师教授甚至灌输的知识,而主要体现为通过参与课堂呈现素养提升,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
其次,从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多元看,学生学得更为灵活、开放、自主。同时,也更适合眼下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形态的出现。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改变,体育课堂变成充满生气的课堂,也才能让学生们有更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学习,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素养的培养。
二、重视“践行”学生的“学会学习”
众所周知,当我们持续性的在体育学科教学中践行“学会学习”的同时,其也一直引来我们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可是,具体到体育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学生怎样去“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可以分以下三步骤践行:
一)践行一:更新学习的观念
以往的体育课堂上学生对于技术、技能的学习,往往要么是坐享其成,要么是“吸尘器”似的,大口吸收,课堂成了灌输式的运转。而现在提出的体育学科素养下学生“学会学习”就完全行驶不同轨道。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个体意识、主体地位爆棚。学生时刻认清自己是谁?我要跟什么?我该用什么样的状态来呈现在课堂上?……作为一名学生,体育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要有自己的学法,要有自己的个性。学生的体育课堂角色或本质特点是自主,努力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负责,学习就是自己的事,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去学”为“我要学”。
二)践行二:掌握学习的方式
对于体育学科素养下学生“学会学习”而言,好的学习方式既是体育技术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能力转化为素养的重要条件。具体措施有:
1养成归纳学习的习惯
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倡导技术、技能的“螺旋式上升”。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个水平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应当养成归纳所学的相关运动技术,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动作技术的提炼能力,这也有助于对运动项目动作的记忆与理解。
例:水平三的《上四步侧身投掷垒球》一节课的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归纳总结的习惯,可能就要复习水平二的上二步,还要复习水平一的侧身转体动作。
如此一来,学生要增加多少学习“量”,更不用说触类旁通的效果了。所以,要让学生养成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逐步体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2尝试类化学习的迁移
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会学习”中能否把动作技术概括为原理,使动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这与类化学习迁移有关。所谓类化,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握住动作技术的要领,找到与之相应的动作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新的动作技术类化或迁移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尽快予以解决。在课堂上,学生还要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动作技术中的同和异,对技术进行系统的类化, 精细而深入地掌握新的迁移动作技术。
如:体育课中的原地投掷垒球和上三步投掷垒球,这两个教学内容以转体挥臂为同一类别;又如立定跳远和蹲踞式跳远,这两者是以起跳和落地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育课堂上学生可以将其进行类化迁移。这样既可避免新旧动作之间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动作技术之间的类化学习的迁移。
3构建有效学习的认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发现、构建并形成学生自己的主观知识、技术、技能体系。由于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所以,学生学会学习的认知集中表现在学生能够不断地思考:我已做了什么?我正在做什么?我将要做什么?我应用了什么策略?策略有效吗?是否要做一些改动?和以前相比,我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实质上也是学生主要靠外部评价向自我评价、从外控向内控的转变,从有意识向自动化逐渐地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地调控自己思维过程的认知技能,自发地生成问题解决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最有效率地促进学生“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具有强烈的有效性。
4巧借媒介学习的应用
体育学科素养下学生“学会学习”最大的本质是学生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比如:简单的跳远姿势,走步式。学生完全无法理解语言的描述来体会走步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如果这时,用视频的方式,或者PPT的方式来对学生讲解走步式,我相信,几乎不用讲,学生也明白了什么叫空中走路。
所以说,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要想内化为体育学科素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它需要有一个充满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真正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融人在这样的体育课堂学习中,能力才能变为学科素养、人的素养。
三)践行三:跟踪学习的进程
我们都知道体育学科素养下“学会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阶段。扩大了说,小学的体育课堂学习从水平一到水平二的过渡再到水平三的提升,都需要我们的学生孜孜不倦的、自主的学会学习。缩小了说,体育课中的动作技术的掌握,会带动其他动作的学习。(见下例)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对一个滚翻动作的自主学习掌握后,对接下来的后面几次学习只要跟踪一下学习进程就可以了,这样就能大大的减轻学生“学会学习”的负担。
最后,我们深知重视体育学科素养下“学会学习”的培养,是实现“知识”到“技能”、“技能”到“素养”的必经之路;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就是重视人的素养的教育。体育学科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只有深入理解了学科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为即将全面铺开的体育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提供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晓东、《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J】、期刊网、2016.5
2黄翔、《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J】、今日教育报、2015.9
3陆秀云、《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J】、体育师友、2016.1
4于素梅、《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体育教研、2016.7
5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
6于立峰等、《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