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涛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
劳动教育是“五育”之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已将劳动教育列入了中小学教育当中, 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我国劳动教育已上升至国家人才战略层面的新高度, 各级各类教育都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展劳动教育。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也要存在许多的不足。 对于承载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的中职学校而言,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劳动教育是中职教育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的特色所在, 也是中职教育全面育人的应有之责, 我们中职学校要通过劳动教育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劳动教育的概念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水平不高, 很多人都停留在“体力劳动”或者“劳动改造教育”的陈旧观念上面, 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认为, “劳动教育”可以定义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劳动价值观包括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 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等,劳动素养包括劳动习惯、劳动知识与技能、 以及创造性劳动等。因此,劳动教育不等于一般性的活动、实践、家务等, 也不等于纯粹的劳动知识与技术的学习,而是培育学生的劳动认识、劳动习惯、 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品质的一种教育过程,它跟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一样,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后续劳动力质量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发展。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 “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但近年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职生中追求享乐的人越来越多,拜金主义、丧文化横行, 部分中职生对劳动越来越不重视。第一,中职学生对于自觉劳动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对于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有偏差, 认为劳动就是指体力劳动,又苦又累,怕丢面子,而没有认识劳动对自身发展的帮助。 第二,中职学生劳动缺乏积极性。有的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但怕苦怕累, 往往不能够积极应对。第三,不珍惜劳动成果。一些学生的责任心不强,铺张浪费, 不懂得劳动光荣的意义,随意破坏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成果。 学校和家庭也常常扭曲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常常沦为日常教学中简单的任务、 单纯的体力性教育、技艺学习,甚至异化为娱乐活动、惩罚及驯化手段, 因此也缺乏对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品质的培养,缺少对孩子劳动习惯和意识的养成。
三、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文第二部分(指导思想)第七点指出培育弘扬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文件中要求各级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融入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文件要求中职学校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并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来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不能少于16学时。 中职学校学校还要组织安排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培育中职生的劳动观念, 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劳动光荣的情感。 中职学校也可以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的观念。中职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 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因此,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劳动教育, 能涵养中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底色,更能彰显职教特色。 以工匠精神来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积极报效国家,投身奉献社会。
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实施的几点建议
1、创设校园文化,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从劳动教育的内涵看,劳动教育不止是学习技术技能, 还很大一部分内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好习惯, 像“工匠精神”这种职业精神的提倡和传播,与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谋而合。 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打造劳动精神的浸润培养阵地,用学校文化、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来引领学校劳动教育,并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中。俗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可以以劳模、优秀毕业生、 行业领头人等的事迹或者他们的人生格言和警句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素材, 张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班会课、全校主题教育课,邀请劳模、 优秀毕业生或者行业领头人等优秀劳动者进校园,聆听他们的讲述, 树立学生向优秀劳动者学习的信心,培育优秀的劳动精神。 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学生行为规范可以设置成劳动规范的形式, 让学生全方面认识劳动的规章和制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纪律。
2、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课程阵地, 构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体系。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要与课程实施相结合。基础课包括语文、政治、历史等, 这些课程是传播劳动精神的基础阵地。通过基础课,让学生学习优秀劳动者的精神, 发掘优秀劳动者的工匠精神,感受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 专业课与实践课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与培养劳动情感和品质的主阵地。 在专业课与实践课中,通过传授技术技能,领悟工匠精神, 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
3、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打造工匠教师团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只有具有工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观念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 所以以优秀劳动者作为引领,打造工匠教师团体,形成全员、全程、 全方位劳动育人的理念以及全领域、全时空、全维度的劳动育人机制。
4、以工匠精神引领劳动实践活动,丰富劳动教育的模式。劳动教育不止局限于校内或者课内,它可以是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日常劳动和集体劳动相结合多种模式共存。无论是课外、 校外还是一些日常劳作,都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引领,让学生严于律己,精益求精, 凡事都注重细节,力求完美。例如以工匠精神作为引领,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或者志愿者活动,既能提高技术技能, 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更大的价值与满足。 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农或者学工的研学活动, 让学生在研学活动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或者工作技能, 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劳动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劳与学结合的过程中, 深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有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的劳动者,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热爱劳动人民。
5、以工匠精神引领开发创造性劳动形式,促进体力和脑力的结合。
创造性劳动是劳动价值的最高显现,是实现“内在思”和“外在做”的统一, 能让劳动者体验到劳动的幸福。工匠精神中强调了钻研和创新的重要性。袁隆平、 钟南山等劳模扎根于自己的岗位,以工匠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追求创新, 分别解决了14亿人口的饥饱问题和老百姓健康问题。 这两位共和国最值得尊敬的两个人以工匠精神的魄力诠释着劳动人民的担当和责任。 所以创造性劳动是工匠精神的必然追求。 因此学校劳动活动的展开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开发具有挑战性, 能够将学生的体力和脑力方面的潜能展现出来的创造性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性劳动理论”也指出用足够的知识、 充实的智慧和精炼的才干去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所以用工匠精神引领创新劳动形式, 既符合时代的需求,也是学生开发潜力的最好途径。
结束语:以工匠精神引领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是中职学校的时代使命。 中职学校要勇挑责任,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 才不会有愧于国家和人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