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蝶飞
陆河县河田镇城北小学 广东省汕尾市516700
【摘要】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有不同民俗风情,也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中高年级学段要求“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曲。”所以从三年级上册起开设了《多彩的乡音》这一章节。我国的民歌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是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我们中国学生最丰富的文化素养,人文底蕴。通过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促使学生人文积淀,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 民歌 文化素养 人文积淀
小学阶段学生知识面不广,理解能力也不及成人,而民歌方言居多,旋律偏陋,不被学生理解而嫌土气,所以民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民歌,并且“唱会民歌、唱好民歌、会唱民歌"?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从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利用多种形式和创新方法,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极力寻求教学上的突破。
一、跟随课堂去旅行,导入引起好奇而求进。
1、我们从热爱家乡出发。
记得有一个暑假带孩子出去旅行了一个月,回到广州陆河巴士站,那里都是是家乡客家人,孩子听到乡音就兴奋地喊:妈妈,他们讲的是客家话!由此我们就发现,熟悉的声音就能产生共鸣,我们平时提醒学生留意观察家乡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们的生活习性,语言特色,歌唱形式。比如我们陆河是个客家县,以高山为主,种植水果较多,所以歌唱方式就形成了客家山歌。实际上,就是寻找熟悉的声音。儿时听爷爷奶奶哄睡时唱的《月光光》,《落水天》都极具代表性,唱起来就朗朗上口。如果一个外来人会讲客家话,会唱山歌,马上就不觉得陌生,所以我也努力地学习客家话,学得还不错,大家对我就当自家人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涯系客家人了,涯晓唱山歌!哈哈~”如此与学生交流气起来就和容易了。
2、一起他乡旅行。
远方,永远都有一道最美的风景!向往远方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境,不管大人还是小学生。
学会旅行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去到另一个地方,也想怎样才能跟当地人玩到一块?那里的风景是怎么样的?那里讲什么方言的?他们唱怎样歌跳怎么样的舞?都会是学生想要了解的。所以我们以旅行的方式进入课堂引发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时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用范唱及乐器演奏学习民歌,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来感受理解音乐,细细聆听和欣赏,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
二、打开他乡的钥匙。
这里我们设计的其实就是民歌独特的节奏练习、方言辨别、衬词运用等难点提练。我们出去旅行时导游会常常教些当地简短常用的方言词组,以备到时好跟老乡打交道。我们把民歌中的方言读准确。比如在四年级上册《浏阳河》里面的教学中,首先我模仿毛主席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时说的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这个声音学生是有深刻印象的,知道这就是湖南方言。范唱时第一次老师用普通话,第二次用湖南方言,请同学们找不同于普通话的字。其中“河ho”、“路lou”、“个go”、“出qu”等就是地道的湖南方言,我们就要认真辨别与掌握读法。还比如我们在三年级上册中《捕鱼歌》学习中,怎么样才能给渔夫加油呢?“嗨哟依哟依哟嗯嗨哟!”的衬词与节奏就是给渔夫加油的口号,学生就能第一时间学会。
当学生掌握到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唱会歌就容易,我们还得进一步地唱好歌!我们首先找到民歌的精彩之处(如一字多音的婉转,倚音的俏皮,八度大跳的助力)。民歌的精彩都是因为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活风俗相关。比如山歌是这座山喊向那座山,声音高吭悠扬,船歌奋力向前,节奏整齐划一,所以要结合情景教学,让学生声音跟情景结合,唱出的歌声才自然动听。
三、欢乐他乡。
学生拿到了打开他乡大门的钥匙,学到了本领,就能自如地表现,人人都会唱民歌,与他乡人民齐欢乐。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的教学就进入拓展部分的合作与交流了。可以将所学民歌以不同方式表达演示出来。可以用对唱,合唱,音乐剧等,搭配上几个简易动作创作起来,试着与他人交流合作,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成功感,愉悦感。
每一首民歌是一道风景,是一方水土,是一俗民情,是一个故事。每学一首民歌就是一次旅行,是一次探究,是一次收获,是一次成功!积极快乐而有效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学好民歌是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基础,也是学生人文积淀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为做好民歌教学探究,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音乐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