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 吴巧君
[导读] 美术作为传授学生美术知识技能
          
         吴巧君
         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  福建厦门  361100
         摘要:美术作为传授学生美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集文本、图片、音频等形式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媒介能够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支持,提高了美术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层次差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并在考虑阶段性教学目标和学生培养要求之后,对原有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层层深入、不断递进地开展小学美术教学。
         关键字:信息技术 美术教育 教学策略
1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教学的意义
         1.1开阔学生眼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媒介拥有丰富的图片和音频资源,能够突破书本资源的局限性,为学生随时提供信息补充,开阔学生的眼界。网络学习资源丰富、获取便捷的特点使学生可以自主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料,信息技术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提供了新路径[1]。打破时空限制,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媒介开展教学的过程是一种交互式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1.2直观性展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掌握美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之后,利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代替单一的文字,为学生模拟相关的美术场景,向学生展示美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这样不仅能够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而且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从而为学生艺术水平和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2.1课程价值难以发挥
         现代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开展当中,一定要将新课标作为导向,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科价值得到更好展现。而美术课程在此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能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创造、鉴赏、绘画等,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非常大的推动力。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在教学观念上比较狭隘,很难使得学科价值得到展现,使得课程价值逐渐降低。艺术源于生活,对艺术进行情景创设,能将学生的生活与所学内容沟通起来,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较大作用。教师在进行日常美术教学时,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需要创设一个具体的场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其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以《剪纸》为主要内容,使用多媒体引导相关的写意与写实实践。
         2.2师资力量匮乏
         在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的能力、素质,将对学科课程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当前,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美术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训练[3]。一些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在技能、方法、理念、水平上也比较落后,这种情况使得课程教学的开展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很难达到预期当中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在美术课的教学反馈中,一些学生觉得学过的知识比较抽象或者易忘记。此种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相应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动态性不足,没有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而美术教育的阶段形象具体可表现在用什么线条、形状、颜色勾勒花在生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状态,刻画出实操绘画时的大致轮廓。这种形象的具体感知则需要由老师来着重引导。
         2.3教学效率偏低
         提升教学效率,使得教学变得更加高质、高效,是教师在教学当中永恒的课题。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小学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想提升教学效率,就必须要追求教学的创新、改革。在美术教学当中带给学生生命力、新颖感等,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深化[4]。但在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效率的提升当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学资源比较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狭隘,是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
         通过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可发现,部分学校存在不重视美术课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美术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使学生发现美术教育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忽视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容易影响美术的教学实践运用,不利于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也容易使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降低教学效率。
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3.1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必须从不同角度剖析和研究当下的美术教材,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特征、思维特性、绘画技能、鉴赏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全面整合与优化原有的教学内容,不断引入一些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的教学资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取一些实际生活中与美术有关的案例或事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现代化特点的美术作品,收集一些具有地域性、特色性、艺术性的美术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软件筛选相关教学内容,围绕教学中心和主题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构建集层次性、系统性、完整性于一体的全新的教学体系。教师可以结合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目标编辑相关的作品或教学素材,并将其制作成相关的课前预习微视频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和思考。
         3.2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反馈,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即使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堂教学,也很难让学生的技能和美术素养得到显著提升[6]。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全面分析和改进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保留其中与信息化教学相适应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构建体现创新性、交互性、娱乐性、实践性的美术课堂教学情境,利用良好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的美术情感和美术思维。
         3.3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全新平台
         美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升学生欣赏能力和美术修养的关键。针对美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答疑解惑板块,引导学生参考信息数据库和网络上的相关资源进行多元化的思考。在学生发布相关的求助任务后,教师可以采用直接指导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另外,在充分考虑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和教学进度之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美术实践活动主题,如“多彩童年 点亮梦想”活动、“小小展览馆”活动、“变废为宝”活动、美术创意作品大赛、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等,在平台上发布与实践活动有关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的素材和资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和实践。
结语
         教师应全面了解当下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趋势,参考主流的教育发展方向,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从创新和发展的角度改革当下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式的一种新尝试,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发现教学过程的缺陷、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将多媒体手段渗透到小学美术教育中,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李永萍,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208-209,
[2]景竹华,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教学策略[J],成才之路,2012(32):64-65,
[3]陈新,信息技术结合生活实际辅助性教学策略支持下的美术教学[J],美与时代(中旬),2014(09):67-68,
[4]景竹华,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教学策略[J],成才之路,2012(32):64-65,
[5]宋军红,多媒体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19):161,
[6]刘艳,探析小学低段美术色彩教学策略[J],才智,2019(15):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