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吴圩镇中心学校
摘要: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时需融入安全教育的理念。若体育教学中缺乏安全教育,将提高出现一系列安全事故的概率,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安全防范能力,为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能力
引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若体育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安全理念意识,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务必将学生的安全当做第一要务,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体育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下达到强身健体的最终目的。
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培育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积极作用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合理利用该时期可充分挖掘小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各类兴趣特长等。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通常是将各类体育教学知识点与各类体育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使小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身体锻炼,在小学生的性格养成方面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帮助小学生形成坚毅、果敢等优秀的性格品质。除此以外,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可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虽然小学体育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体育学习小学生能学习到各色各样的体育基础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但在体育教学中也暗藏着安全隐患问题。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幼且天性爱玩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将造成一系列的磕碰事件,对小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所以,为有效避免小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我国小学需加强培育体育教师的安全教学理念,使小学体育教师能够合理安排体育教学的活动强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安全。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促使小学生养成自我防范的意识[1]。
2.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的具体措施
2.1有效提高体育锻炼中的安全防范意识
由于小学体育教学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模式,在体育锻炼中暗藏着各类安全隐患问题,若不引起重视,极容易导致小学生受伤。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重视体育锻炼中隐藏的各类安全问题,设置一定的教学内容,来有效培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安全防范意识,使小学生掌握足够的自我保护方法避免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伤害到自己。小学体育教师需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将安全理念与体育锻炼有效融合的必要性,为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打下夯实基础。在进行体育教学前,小学体育教师首先需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及方式,为体育课的顺利推进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正式开展体育教学后,小学体育教师需整顿课堂的纪律,使小学生愿意听从教师安排,教师需向学生强调安全对于体育课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以外,小学体育教师需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借各种机会为学生讲解体育锻炼中暗含的各项安全隐患,同时为学生讲解应对各类安全隐患的有效措施。为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前需向学生讲解各类不正确的动作及其带来的危害,使小学生明白若在体育锻炼时采取不当操作不仅将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有可能导致其他同学受伤。例如,有部分小学生在上体育时会携带尖锐物品等,小学体育教师需在上第一节体育课的时候就和学生说清楚上体育课时不能携带任何较为尖锐的物品,如钥匙、小刀、各类笔具等,给学生说清楚携带危险用品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细节的大力规范,可使小学生提高体育锻炼方面的安全意识,对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养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2有效提高体育锻炼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帮助小学生树立对体育锻炼的安全防范意识后,小学体育教师还需注重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需向学生介绍各类体育锻炼受伤后用于自救的方式方法。我国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极为高涨,由于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为薄弱,对运动自救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一旦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受伤等突发性情况,由于不会简单的自救护理,往往导致学生伤残处的救治错过了黄金时间。小学体育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接受程度及实际的教学情况,挑选最为合适的自救方式给学生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小学生掌握各类体育损伤的有效自救方法,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讲解完自救方式后,体育教师可组织学生练习不同的自我救治方式,以此来强化小学生对自救方式的掌握度,帮助小学生牢牢掌握简单基础的运动创伤护理方法。一旦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慎受伤,学生可及时采取自救护理,避免运动创伤的进一步加剧[2]。
2.3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安全第一的理念
小学体育教师在向学生讲述自我救治方法的同时,需辅以对应的心理教学与辅导来进行,进一步巩固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体育教师可通过相关心理课程帮助小学生正视自己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克服对于运动的心理障碍。在小学生参加各类体育赛事时,难免会有紧张焦躁的情绪出现,体育教师需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类心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了解学生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帮助小学生舒缓情绪。小学体育教师在平日里需对学生的性格及课堂表现进行观察,有利于在课堂上及时发现身体不舒适的学生,对于身体不舒适的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若发现其没有停止体育运动的意思,应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进行休息,防止课堂意外的发生。同时,小学体育教师还需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宣传安全第一的理念,帮助小学生形成牢固的自我防护意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安全教育的理念,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才能有效防止体育课堂中出现各类意外。
参考文献:
[1]李琼.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J].读书文摘,2018(10):73.
[2]刘贵贤.提升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8(38):138.
[3]吴卫卫.试论如何提高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9(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