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刚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观音桥镇初级中学
摘要:中学是学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会慢慢走向成熟,审美也会逐渐形成。合唱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美育教育内容,学生亲身参与合唱、体验合唱带来的愉悦感受,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很多初中音乐教师表示,虽然在合唱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但始终未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提高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提高初中音乐;合唱教学;有效途径研究
引言
合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培养学生音乐情感手段来激发学生合唱学习、训练的热情,同时,也要强化合唱技巧训练以及团队默契能力等,为提高合唱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的保障。
一、合唱的相关概述
合唱艺术需要什么样的音色?合唱音色与独唱音色有区别吗?大家知道,独唱追求个性化音色,越是有辨识度的音色越有魅力,但合唱音色显然不同,单一的个性化音色只会造成合唱整体音色的不融合,尽管合唱依据作品风格需要多样化音色,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合唱整体音色的融合。如何才能训练理想的合唱音色?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之一。关于合唱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现在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听觉享受,而是寻求艺术性与观赏性并存的视听双重审美体验。这就需要合唱表演不仅要贴近作品的情感表现,还要增添更多渲染情绪的新元素,如器乐伴奏(鼓、小提琴、古筝、二胡、琵琶、竹笛等)、声势律动(拍手、跺脚、拍肩、打响指等)以及舞蹈表演和队形变化等,整体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侧重培养学生音乐情感,激发合唱学练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在合唱教学时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使之能够将自己的音乐感受、自身情感与音乐体验进行高度融合,使学生能够从音乐旋律中更多感受到音乐作品传递出的不同情感,进而才能从音乐作品中感受、感悟到更多的音乐信息,以提高学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为合唱学习、训练奠定基础。
如在《黄河大合唱》教学时,教师则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该合唱的视频,并就《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背景、创作目的进行介绍,使学生在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刺激”,感受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鉴赏来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情感,以激发其合唱学习、训练的兴趣。另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去想象、感受该合唱作品的磅礴气势,并自主勾画出部队奔赴前线以及战斗时的场景,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感去真正感受《黄河大合唱》音乐背后的内涵,在“以情带声”“以情演唱”的基础上,对激发学生合唱学习与训练的热情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合唱音色的和谐
全身整体共鸣,声音共振会出现明显的微颤,微颤音会直接影响合唱音色的融合度,因此,合唱腔体共鸣选择窄腔体,即口腔上部到鼻腔、头腔,以头腔共鸣为主,男低声部适当加入胸腔共鸣,声音线条选择直声,丹田之气支持下声音平稳进行,以便“在审美上营造优美,在音色上去个性化,使多声部人声高度融合,空灵而无突兀”,这一点也是合唱与独唱的最大区别。当然,合唱音色也不是所有作品都是用一个音色,这样就不能真正体现不同作品的音乐风格,而是应该根据作品历史、题材、内容和风格选择恰当的音色,比如,国外宗教题材作品与中国民族题材作品,合唱音色明显不同,前者音色要柔和、空灵,后者音色要明亮、华丽,领唱与合唱音色也要保持高度统一。
四、节奏统一
所谓节奏统一,简单来说就是要唱整齐,在排练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指挥的拍点清楚,尤其是在开头部分。有些学生在合唱过程中怕自己唱不准而导致不敢唱,听到别人唱的声音才开始唱从而导致不整齐。另外,首尾部分要整齐,一般首尾应该延长几拍,而指挥应该有明确的收拍和预备拍相关动作。乐曲中间应该注意换气和节奏都要齐,可以标记换气的地方并养成习惯,同时为了保证音乐的连贯性,还应该在较长乐句部分做好循环呼吸的人数和地方的安排。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唱艺术是需要不断发展、持续创新的艺术。毋庸置疑,合唱艺术的发展在于变化、创新,中西音乐文化相结合,给合唱艺术二度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舞台上动静变化、唱演结合等多样化表演形式,也给观赏者带来视听双重审美体验。正如中国音乐学院吴灵芬教授所说:“合唱是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眼界是开阔的。中国的合唱需要一代一代的向前发展,借鉴外国并积极探索自己民族合唱的声音特色,才能使合唱团保持持久向前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山.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知音励志,2018(20):122.
[2]张曼.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8(49):176.
[3]郑菲菲.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J].科学中国人,2018(3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