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李志军
[导读]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额重要的时期


         李志军
         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大立实验小学  邮编:4211001

         【摘要】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额重要的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对学生们今后的生活、学习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小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在此背景下,针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推荐儿童青少年(6至17岁)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儿童青少年的身体锻炼活动可以改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浓度,进而对身体协调、认知能力有所改善。如果参与到策略性、战术性的运动训练中,还可以提高社交技巧和社交能力。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人格、个性发展尚未成熟,其心理发展也处于极不稳定阶段。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体育教师应该抓住和利用体育教学活动这一有利时机,创造场景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一、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任何一门课程要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必然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生正处于文化、智力、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但身材、技术、素质参差不齐,情绪不稳定,可塑性强。因此在抓基础体育训练的同时,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优点,抓紧心理素质训练,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训练任务,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规律营造有助于心理素质锻炼的课堂环境,选取小学生喜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并用学生熟悉、喜欢方式开展教学,比如:游戏、竞赛等,如此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其参与度,同时可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不良情绪。实践表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取游戏策略,可营造出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为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让学生切身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及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多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同时,在各种输入信息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经常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忘却烦恼,让学生学会坚强,学会肯定自己。同样,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参与各种集体运动,还可以帮助学生活动一种乐观的精神态度。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切实做好“因材施教”
         现在社会竞争的压力更大,如果想要生存,内心强大、抗挫折能力强是必备的心理素质。说到孩子的抗挫能力,一直都有两种声音,有说是孩子的内心太脆弱,还有说是家长没有给孩子做好挫折教育。每年都有孩子因考试失利或受老师、家长批评后承受不住挫败感的而产生极端行为的事件报道。虽然评判一个人我们不能依靠分数,但是分数确实在中国教育的理念中很重要。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好,这样以后才能考上一个好中学、考上一个好大学,但这种观念也会给孩子带来无形中的压力,孩子变越来越“输不起”,为了孩子能够健康的长大,学校和家庭要多注重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这样孩子才会“输得起”,能够接受生活突然的变化。


         每个学生均数独立个体,所以在个性、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基于此体育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对身体素质较弱、不喜运动学生,应针对性开展辅导和鼓励,激发其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其特长,逐步建立体育锻炼的观念。有些小学生不敢在众人中表现自己,即使是有集体的活动,孩子也不敢参加。这样胆小的孩子,不去经历、历练,内心就会一直处于低落的状态,遇到艰难的事,孩子就更不敢去面对了。小学的体育项目多样,学生基本上能找到自己感兴趣或愿意参加的运动,这需要体育教师针对性指导。另一方面,对心理抵触、情绪不佳学生,应进行针对性运动锻炼来缓解。尤其是性格相对内向学生,通常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闷于内心,不愿意诉说,使得情绪长时间压抑而不能及时释放出来,长此以往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比如:孤僻、自卑、厌学等。这需要体育教师主动去了解学生性格、家庭状况、学习等情况,再通过合理体育活动引导并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三、从培养责任感出发进行体育教学活动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生活质量都很好,父母也会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顺顺利利,这种生活安逸看似很美好,但是没有经历的孩子,就像温室的花朵,偶尔经历暴风雨就容易被打趴。有的家长就会认为自己家孩子是最优秀的,平常也会经常对着孩子夸奖,家长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把自身的价值提高,如果一旦经历一次失败,或者得不到自己心中预想的结果,内心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所以这也是孩子输不起的原因。
         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与其他教育学科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而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显得无动于衷,若常此以往,这种不好的情绪将会导致青少年严重的心理障碍,并且在其他方面也很难做出优异成绩。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同学间的友情互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身心的锻炼。有的小孩就是属于自尊心特别强,经受不了自己犯错、失败、别人的嘲笑,所以就会加倍的努力,但有些时候并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更多的是付出和努力不成正比。因此,让孩子偶尔感受失败并没有什么,而且还能在失败中找到自己错误。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关心他人,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体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学生个性协调发展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体育教学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对于小学生们来说,体育运动的热情一定不是来源于比赛中能得第几名,而应该是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上获得了什么。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运动后的快乐,这些比跑第一、游更远更重要。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减少孩子们学习的疲惫。一直专注学习可能也会倦怠,适当运动也会有助于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就像现在很多成年人也会坚持运动,运动带来的快乐是没有办法被替代的,可以帮助人们从枯燥的学习、工作中解脱出来。对身心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小学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合适、有效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健学生体魄,发展康学生心理素质。总之,无论当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的事,我们都要用爱拥抱孩子,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马旭,岳广凤;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2014年06期
2陈建忠;;如何发挥武术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中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年1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