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诗中渗透群文阅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陈绍斌
[导读] 阅读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陈绍斌
         贵州省纳雍县曙光镇河溪小学 553309

         【摘要】阅读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作业。将相同题材的诗词归类来阅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建群文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的教学容量。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手段,要突出“读”的要素,要考虑学生固有的习惯和学生之间的合理分配,教师评价的方式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交流活动中的兴趣。
         一节课每个环节要目的明确,整个课堂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元复习、期末系统复习、习作指导课、主题明显的单元等情况下也可以组建群文。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作业。我是通过一些课例向学生渗透群文阅读的意识,教给学生群文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为改变“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不容乐观,阅读范围很有限”的现状做点尝试,探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改进阅读方法的途径。以适应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在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如果能将边塞诗、山水诗、怀古诗、咏物诗、送别诗、行旅诗等相同题材的诗词归类来阅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三首山水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早发白帝城》,其中前两首是课内阅读内容,第三首是日积月累的内容,生字不多,诵读难度不大,选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群文阅读一节课的容量是三至五篇选文,如果是面对城市学生,还可以选择五年级的《暮江吟》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农村学校一节课完成三首诗的内容是有点吃力的,对农村三年级学生的要求只能从低不从高,对于城市学生就可以考虑一节课完成4-5首诗词的阅读内容。
         农村三年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是很强,多数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薄弱,虽然安排了预习,根据调查发现,会预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发下去的学习任务卡基本是空白。所以一节课要想完成教学任务是难上加难。必须在课堂上要经常关注学生动态,做好随时调整教学思路的准备。在教学中,好多学生不敢单独发言,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偏差。所以我在设计问题上一直在研究难易程度,一旦课堂上出现意外,必须把控好处理问题的尺度。我将同样的内容拿到县城学校去教学,学生学得游刃有余。所以组建群文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的教学容量。
         这种群文阅读课的目标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针对农村学生,可以设计以下三条目标:一是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三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的素养奠定基础。二是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的描写手法和诗人表达的感情。三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受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在设计目标的时候,围绕这个年级段的总目标来设计,显得有点过大,尤其是最后一点,多数学生都不能实现。但是,我们的出发点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要达到这个目的才算是真正掌握。重点要学会阅读古诗的方法,感受诗的大体意思,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描写手法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手段,这基本是我的教学理念和风格。既然是阅读,就要突出“读”的要素,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最起码要有二十分钟不同形式的读。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固有的习惯和学生之间的合理分配,学生合作探究的主观能动性要靠老师的适当指导和耐心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在教学评价中,主要采取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尤其是教师评价的方式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交流活动中。
         为了让教学更有效,教师应该在设计教案前收集相关教学素材、围绕教案制作PPT,设计并发放《学习任务卡》,安排学生预习。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按照任务卡的提示预习授课内容,初步试做学习任务卡。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学的设计。比如我教学的整个过程共设计了“看图回忆古诗,回忆并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交流学习三首古诗,完善学习任务卡。”“全班交流,答疑解惑。”“巩固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这六个大环节。
         设计第一环节的目的是:用学过的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进入新课奠定基础。设计第二环节的目的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如果学生不习惯合作,就需要老师去培养合作意识。设计第三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互动释疑,加深理解。引导学生为他人答疑解惑,取代老师的说教,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新的课堂观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第三环节是这节课的中心环节,是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所在。记得我到北京去参观过几所小学的教学模式,很多都是老师抛出问题,由学生解答后,其他人先后补充、纠正,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值得训练和推广。我们乡下的学生还需要长时期的训练,还要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关于巩固训练和课堂总结的设计,是为了加深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总结和表达的能力。关于朗诵或者背诵,也不一定是课堂上完全能解决的事情,在这里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让学生下去也要练习。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是延伸了巩固练习的内容。学习方法的总结不仅是呼应这节课的开头,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的记忆,为课外学习打下基础。只要教师对教学设计胸有成竹,能够合理把控好每一个环节,在诗词教学中渗透群文阅读并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 作者蒋晶军《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16-7,起止页码1-248.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标准编号:9787030349248,出版者:夏家发,出版年:201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