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磊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 150030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而科学学科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把科学课上得有滋有味,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设计实验,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探究这个层面上。对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分离食盐与水》这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先是出示一杯几天前放置在教室的清水,并说明水是会蒸发的,然后出示一杯盐水,提问这杯盐水放置几天会怎样?此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水会蒸发,盐会留下;有的说水和盐会一起被蒸发;还有的说盐和水都不会有变化。那么针对同学们的猜想我们这节课就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经过大家的研究和讨论,学生们一致决定要用加热的方法来验证,所以我们就按照同学们的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给盐水加热的实验。其实这个实验活动我们完全可以不经过讨论,直接带领学生来做,但是我想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就把这个实验活动变得更有针对性,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科学课就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做事持之以恒的态度,所以在平时的科学课堂上我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例如我们在教学三年级《养蚕》这个单元的时候,整个养蚕的过程就需要大概40多天的时间,那么要想把这个实验从头到尾地做完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起初我带领学生从网上购买了蚕卵,然后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养殖,没过几天发现一些卵都莫名其妙的死掉了,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了这些蚕卵的死因:有一些卵是因为太冷冻死了;有一些卵是因为放在阳光下晒死了;还有一些卵是因为没有及时清理粪便生病而死。看来养蚕还真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我们及时调整养蚕方法,像照顾婴儿一样进行细心地呵护,我们要为蚕宝宝选择合适的生活环境,给它喂养新鲜的桑叶,并且每天给它们清理粪便,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忽视,过程虽然坎坷,但是结果却是非常喜人的,历经40多天的饲养,我们的蚕宝宝终于结茧,羽化成蛾了。此时,之前的一切劳苦都已抛之脑后,只剩下成功的喜悦,像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经常进行,它远比我们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结果要更有意义、更有说服力,我想这样探究的活动学生也一定会终生不忘,成为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
第三,鼓励学生把实验探究的习惯带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科学,有一些学生非常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总是愿意问个为什么,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不但要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还要多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另外,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留意身边发生的科学现象,并及时地记录下来,对于一些实验研究,自己要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努力把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这一课的时候,在课堂上我们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植物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观察,知道植物都由根、茎、叶组成,那么对于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它们的生活习性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生长在水里;有的生长在土里;有的喜欢阳光;有的喜欢阴暗和潮湿的生活环境;那么我们就针对植物的这些特性,给学生做一些观察上的指导,然后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原来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科学。
总而言之,“科学”是一门趣味十足的学科,它既可以让学生尽情地玩乐,又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它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又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它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爱科学、愿意探究科学的精神,它把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