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黄子胜
[导读] 中华五千余年的历史文化,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

         黄子胜
         贵州省盘州市大山镇大山小学
         摘要:中华五千余年的历史文化,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而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本文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探讨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探讨
引言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刚要》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两份文件都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充分发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开展传统文化学习的必要性
         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中学会生活,打下基础。同时,课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祖国。有别于学科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教学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和中国梦的教育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增加对中国人身份的自我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充分利用课本教材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找到了故事这样的媒介实现了对接。我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美德故事,大力弘扬了自强不息、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亲敬老等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我们以故事+的多种组合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统编的教材更是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经常出现在阅读角、故事屋、美文欣赏等栏目中。例如: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就有一个《苏武牧羊》的故事,他高尚的名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成为课文的辅助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课题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材中同一主题的传统文化教学,在不同学段、不同册次,呈现的方式和教学目标定位各有不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情,制定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查阅资料、活动设计和走访调研等学习过程中和传统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从发现和了解地方文化开始,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学会健康地积极地安排好课余生活。如在传统游戏资源的运用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查阅传统游戏的相关文献,或走访父母和老一辈人,挖掘既符合不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又具有时间短、安全性高以及地方特色的传统游戏,并与当下学生喜欢玩的电子游戏进行对比,发现哪些游戏可以继续保留、哪些游戏可以改造或创新,使学生在玩中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实现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的有机整合。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传统游戏的群体合作性特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合作、竞争、公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帮互助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一)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来自实践,最终也将指导实践。因此,在进行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的课堂拓展到实践中去,让小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去感受,去体验,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明白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二)例如,在学习“感恩”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起去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人,为他们捶捶腿、唱唱歌、聊聊天,这些小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都是爷爷奶奶服务他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换他们服务,使他们感受一下平时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学会感恩,去一个独立、孝顺的孩子。又例如,由于现在网络、电视的普及,小学生受到这些的影响,会认为吸烟、打架、吸毒是一个非常酷的事情,法律意识非常的淡薄,不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一定不可以触碰的。教师可以带小学生去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去少管所表演,并给他们准备礼物,让他们在和这些曾经失足的孩子的交流中,感受自由的可贵,提高自身的追求,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
结束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是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格,课堂中明理,明理后导行。从儿童视角出发,不仅有利于拉近传统文化与儿童的距离,让孩子自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传承人,也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除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我们还可以结合研学旅行、校园艺术节等多种活动来进行课堂以外的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的韵味从书页中走出,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侯多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937-939.
[2]邱凯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01):34-36.
[3]全晓洁.中小学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