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双塔北路小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摘要:歌唱教学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类课型,音准又是歌唱的根基,没有良好的音准很难生动歌唱。在日常教学中歌唱音准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且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只有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发现歌唱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来灵活选择和运用各种策略方法,才能更快、更好的解决歌唱音准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切实推进师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准 教学策略
歌唱是人类原始的、本能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人类表达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唱歌是学生最容易接近音乐的方式,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要求3-6年级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演唱教学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类课型,而音准又是歌唱的根基,没有良好的音准很难生动歌唱。
下面就从发声训练、常规练习和难点突破,分三步递进式的谈谈突破歌唱音准的教学策略:
一、发声训练,打好音准基础
发声训练是唱准歌曲的基础,也是提高歌唱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坚持准确的发声训练,会为歌唱音准扫清很多障碍。“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正确的运用气息才会发出动人的声音。而正确的母音训练是获得美好音质的基础,更是寻找正确歌唱状态的重要调节手段。连贯与跳跃歌唱是小学阶段演唱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前期发声训练打下基础,歌曲将更容易演唱准确,动听。
例如:“a e i o u ”母音训练
1=C—F 4/4
在实践中发现,母音“o”在自然打开口的状态便能发出,容易掌握,因此将练习顺序调整为先练习母音“o a u e i”慢慢加入辅音“mo ma mu me mi”或“lo la lu le li”再结合音程、和弦进行练习。
二、常规练习,巩固内心听觉
在准确的发声训练基础上,每节课抽出3-5分钟进行常规练习,效果明显。
音阶歌作为常规练习内容之一,既像师生问好一样给了学生上课提醒,又巩固了“do re mi fa sol la si”七个音名的音高位置,可以配合柯尔文手势、身体律动演唱,还可以进行移调练习。长期坚持,七个基本音级的音高位置慢慢在学生的内心中建立了起来。
在此基础上,有声构唱结合无声构唱,音高便在学生心中稳定了下来。另外,在中小学音乐演唱教学中,还有一类很重要的音乐作品为合唱。在我们的常规练习中选择了卡农练习、固定低音与三度和声的练习,难度层层叠加循序渐进的为演唱合唱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内心听觉。
例如:音程构唱
1=B—E 2/4
三、难点突破, 准确生动歌唱
1.游戏律动, 图形谱,旋律线,直观感受音高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活泼好动, 所以在相对枯燥的演唱教学中融入趣味性的游戏活动, 会更加事半功倍,教师可以通过身体律动或者手势(道具)的高低变化来对学生进行音高的训练, 帮助他们记忆音高, 感知高低音的不同。另外,图形谱和旋律线可以非常直观的将音高位置与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表现出来,对演唱给予明确的音高提示,是非常适合于小学生掌握音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直观感受音高,树立音高概念,从而唱准歌曲。
2.柯尔文手势,器乐演奏, 辅助唱准音高
运用柯尔文手势歌唱,是练习音准的一个极好的方法。在教学中,手势的使用主要用于初学阶段和片断的练习,教师只需要把练习的重点、难点选择出来,借助于手势给以调整,便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运用器乐演奏,就是可以通过弹奏固定的琴键,给学生一个音准“拐棍”,辅助学生唱准歌曲,并且边弹边唱的形式也会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提高学生歌唱的兴趣。近几年,音高乐器引进课堂也是识谱教学较好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课堂上口风琴、木琴、铝板琴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唱谱的准确性,在多吹、多听、多唱中学生的音准有了明显的提高。
例如:柯尔文手势辅助
演唱单声部歌曲或合唱时,运用柯尔文手势,提示音高位置,辅助唱准难点乐句及和声音程的旋律。
四、结语
歌唱音准训练是小学音乐演唱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歌唱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在小学生的演唱教学中, 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切实有效的音准教学策略, 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切实推进师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洛伊斯·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 邵兰霞.柯达伊教法在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
[3] 刘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