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党姝婷
[导读]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党姝婷
         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陕西省渭南市715300
         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与实践能力;要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在生物课堂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生物课堂  实例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要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恰当地融入生物课堂中还需一定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主动配合,现就试举几例说明生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以及相应关系或者是特性进行阐述后的观念,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生命观念是生物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学生需要在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生命观念,例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1]。学生能够利用对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并能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
         以“结构与功能观”为例,学习“细胞器—系统内部的分工与合作”这节课为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观。学生通过对线粒体双层膜以及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结构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细胞呼吸”时理解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从而对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一功能的掌握。同理学生对叶绿体的结构有充分了解有助于学习“光合作用”时,理解和掌握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由此可以看出结构决定功能,并且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所以教师在教学策略中需要对相应的生命观念进行渗透,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还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实事求是、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教师应重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例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对生命现象及规律进行探讨与阐释,对相关生物学社会议题进行探讨与论证[2]。
         以“模型与建模”为例,学习“有丝分裂”这节课时,教师让学生自制教具,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主动建构有丝分裂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物理模型。学生通过自制的染色体模型,讨论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的规律,总结归纳出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建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理解有丝分裂的核心概念并为以后学习减数分裂打好坚实的基础。


         科学探究是指发现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以及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3]。在探究中,学生要有团队合作,大胆创新的精神。科学探究是理性思维的实证过程。探究的过程一般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以“实验设计”为例,在实验“探索PH对酶活性影响”中,根据实验原理:以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判断在不同PH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进而得出PH对酶活性是否产生影响。学生先设计实验分别取编号为1,2,3的三支试管,同时加入等量的新鲜肝脏研磨液和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区别在于1号试管加入1mL蒸馏水,2号试管加入1mL氢氧化钠溶液,3号试管加入1mL氯化氢溶液,(3支试管中加入不同溶液代表了不同的PH),观察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数量的多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学生通过实验更容易理解PH对酶活性的影响,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高效性与专一性”这几个实验的兴趣,促使学生对酶的特性更深入的理解与应用。生物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实验性,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来源于实验。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典型实验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并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发展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
         社会责任是指在生物学的认识基础上,参与个人与社会的事务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并能够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4]。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要有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同时尝试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细胞的癌变”这节课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致癌因子,并向学生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又如在学习“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健康合理的饮食,增强体育锻炼,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延缓衰老,要永远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心。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根据相关生物学知识找准着力点,因势利导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通过对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了解一些健康知识 、饮食常识、遗传规律、环保知识等,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让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自身与社会。
         生物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知识的落实,更注重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上,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另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提升科学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6,(9).
         [2] 朱冬林.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高考,2018(14):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