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文本,传承经典 ——一堂有争议创新展示课,引发的追问和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陈虹 赵春霞
[导读] 生本位教学视域下的课堂创新模式的脚步,
          
         陈虹  赵春霞
         山东省微山县昭阳第一中学   
         山东省微山县夏镇一中西校
         
         生本位教学视域下的课堂创新模式的脚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走得急促而踏实。建构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活动的预设,实实在在地落地、生根,课堂上每一个生命个体得到全然释放,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情感的诉求表达形式,有别于往常的格式化压抑,呈现出一片繁荣的盛景。最近听了一节创新模式展示课——《杨修之死》,就让人耳目一新。
         课堂活动创新设计为模拟法庭,控辩双方围绕着“杨修之死谁之过”这一焦点进行。
         控方认为:杨修之死,是其本人小聪明怎堪大智慧,“恃才放旷”误国之大事,咎由自取。
         辩方认为:杨修之死,是曹操的心胸狭隘,阴险腹黑,借“鸡肋”事件,杀杨修,以解心头之快。
         单从学生的活动审视,当是一堂好课,但听课老师的评课呈现两两种不同表述。
         认可一方:是一堂精彩、成功的课。设计新颖,形式耳目一新,学生参与度高,。通过模拟法庭这样一种创新形式,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原生状态创新热情。凸显了生本意识,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能力,是一节值得借鉴,甚于可以推广的好课。
         持否定方认为:是一堂不成功的课。学生活动脱离了文本的依托。只是形式上的创新,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心理活动、情感世界,是读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更不是“辩”出来的。把人物置于现代“法庭”之上,用幼稚的审判来判定人物生与死,无论是对于人物形象的拿捏、再现,还是对心灵深处生存状态的探寻,都将是肤浅的。
         阅读古代经典,要具有科学精神,理性的批判意思,选择、决定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具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因此,学习《杨修之死》一文,不可以把文中的两个人物狭锁在节选的七个片段故事中,就文解人,而应当拓宽阅读的视域,依托《杨修之死》这一短文,把曹操、杨修作为“活”的人物线,沿着他们人生足迹,做一次有关“三国”的阅读探访,从中可以了解到三国“争汉鼎”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众多富有智慧谋略、胸怀大志等人物的家国情怀,继而点燃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同时澄清“演义”作品与历史真实性的认知错觉。特别是曹操,这一传统舞台上“花脸”的形象要给予纠正,还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和博大的政治襟怀本色;作为诗人气韵深雄,豪迈雄浑的文学家的形象,让学生从中获得“具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做出自己的评价”。唯有如此,且只有如此,才能提升文本质量的高度,拓宽文本生命的厚度,才能不辜负文本在教材体系中弥足珍贵的价值体现。
         如果说《杨修之死》是一盏明灯,那么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便是历史天空中的银河。该如何引导学生仰望天空,照亮学生阅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路历程,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呢?
         用好教材中节选的经典范文宜当是最佳选择。
         阅读古代经典,用好范文,要有历史责任感。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之精髓,蕴藏于精美的诗词歌赋之中,是华夏民族智慧瑰宝,它有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和主导思想,是民族进程,社会发展,继往开来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是血脉相传的文化基因。它古老而沧桑,绵延数千年,曾遭遇种种危机和挑战,却更是不断的丰富、完善,构筑了华夏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支撑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盛世辉煌。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创造如此厚重的历史,并能用质朴真诚、意蕴丰富、韵味悠扬的文字,记载中华民族历史智慧和人文精神。德国哲学家布莱尼兹曾说:“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人,我们为之骄傲。“不知来,视诸往”,在筑梦路上,还是要从古代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因此,作为古代经典的继承者、传承者,应当有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阅读古代经典,用好范文,要有时代责任感。作为知识文明的传播者,精神灵魂的塑造者,未来生活的引领者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继而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具有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是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更是本色使命的担当,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命题。然而,时下快餐、碎片式的时尚信息充斥着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兴趣并不高,这极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已是迫在眉睫。
         学生是国之未来,民族之希望,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未来人”,古代经典具有独具魅力的优势。必须用古代经典润泽学生的心灵土壤,让生命有根,开出温馨花,开出馨香的果。古代先贤留下的智慧瑰宝,决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有丝毫的“失重”和“断层”,要代代传承之,弘扬之,这是新的时期赋予我们的时代责任。
         阅读古代经典,用好范文,要继承创新读书之法。教材中的范文,依据不同的学段而精心选编,是经典中经典,弥足珍贵,该如何传承,如何创新教学?习主席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这给传承古代经典指明了方向,学生从小就应当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读诗,读文,读经典。
         读,需静心。朱熹曾说:“入学工夫,须是静坐。”时下的课堂比较“闹”,不便于经典的静坐咏诵,教师要营设静坐读书环境。可以默读、朗读,其最佳境界是在咏诵中,“使其言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只有原滋原味的读,经典中的“滋”和“味”才会自然的浸出,润泽学生的精神家园。可有些教师,热衷于条分缕析,或用大量的训练题“固化”,如此教学活动好似把浓缩的精髓,兑了超量的白开水,淡而无味,既未得读书之法,也未得读书之味。
         读,要质疑精思。清代大学者戴震曾指出:“学者当不以人弊己,不以己自弊。”如果只是把范文作为考点知识,一味的要求学生死读、强记、硬背,或简单的划划重点句子,强化训练,就有可能陷入“以人弊己”“以己自弊”的窘地,更失去了范文在教材体系中应有的价值。读经典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客观的事实。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理性的审视能力,质疑精思的精神,从而把握古代精髓的要旨,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方可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为学生的文化基因。
         读,要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教师创设教学场景,汲取古代经典之要旨,不仅仅是把其转化为文化知识;也不是组织一两次经典诵读,传统节日穿穿汉服、唐装等极具外显作秀的活动。而是要根植于心,滋养崇高的道德修为,养成诚信、敦厚的秉性,增长明理、通达的智慧。学习古代经典,让喧嚣、功利的课堂氤氲着古典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向未来人生时,具有儒雅的气质,谦谦君子的风姿,规范得体的举止,并把这些归还与未来的生活和社会。
         近年来国内悄然兴起一股传承经典之热潮,它体现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然而如何才能呈现一个“活”的杨修,还须用创新读书之法、理性的批判意思去唤醒其生命意识价值,方可呈现生命的长度和厚度,学生从中获得鲜活而又高品味的精神体验并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学生岂能不亲近经典,爱上经典?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