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基石         ——《看起来像什么》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白雪
[导读] 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白雪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摘要: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11年版《美术课程标准》,再一次强调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源源不竭的动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程,通过创意美术课程的开发、实施,必将提升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增强民族创造力、竞争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 想象力 创造力
         一、教师明确立场,坚定“生本”理念
         美术创造分为构想和实践两个部分。即马斯洛提出的原发性创造(构思)和次级创造(实践)。创造过程既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否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是考验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砝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需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本着自由、开放和容纳的精神进行美术活动,鼓舞学生的创造精神,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自由大胆地想象创造,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这就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生本思想”。一切的教学行动都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师通过美术表现、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美术活动的基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组关系中,教师的教学思想以及研究的深度指引着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中日教材对比,探索课程整合
         引进日本教材,通过日本教材和我国教材的分析,发现日本教材的内容承载着多项教学目标,并能有效达成,如《看起来像什么》这一课,能够从手工、绘画、想象力培养以及触觉感官几个方面同时提升孩子的能力。而我国教材内容相对单一,每一课程内容解决一个问题,缺少发散性。日本教材中的课程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阶梯式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持续发展,在低年段采取图形联想形式,中年段立足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抽离出图形,而进入高年段则采用学生动手制作由图形趣味组合形成的装饰品,进行展示发表。整个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和心里特征,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想象力的长效激发与培养,并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艺术创作与生活乃至市场产品的关联性。
         围绕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听故事画儿童画》、《味道表现》、《漫画连环画》、《云.树.房》、《摸一摸.画一画》等课程,将其整合为《看起来像什么》大单元,有助于借鉴日本手工教学的先进经验,解决个性化教学的重点问题。大单元设置的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多维感官联想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有效提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善于观察、乐于想象,勇于创作。结合总目标设置六课时三大课教学内容,1-2课时从自然图像中探索新形象绘画创作,3-4课时通过方圆图型组合进行趣味创作,5-6课时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维感知觉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三、构建活泼新颖的教学流程,有效承载教学目标
         《看起来像什么》1-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各种观察方法对自然界中的物象进行观察,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积极发现并创作出崭新图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大胆想象,乐于创造的良好情操。


         1、洒水成画,趣味导入,首先,把握低年级  学生猎奇心理,创设游戏趣味情景,随着新奇的图像一一呈现,孩子的兴趣被调动,想象力被激活;
         2、个别学习,独立探究,学生在第一兴趣时间尝试运用各种观察方法独立探究,勾画创意稿;
         3、小组学习,灵感碰撞,小组合作形式分享、交流,思维碰撞,激发崭新灵感,进而二次创作;
         4、自主学习,完善创意,学生结合自身能力,选取适宜的图片及相应的观察方法进行完整创作;
         5、欣赏评价,共同提升。在欣赏他人作品时提高审美能力,学习他人优长,通过评议作品,培养学生善于欣赏他人作品的习惯;
         6、生活拓展,培养习惯。拓展延伸到身边自然物象中的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并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习惯。
         四、设计与实施多重教学策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看起来像什么》教学难点:通过不同角度观察从自然物像中提取有趣的图像并将头脑中提取的物象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与实施多重教学策略。
         1.倒置方式导入绘画步骤,颠倒绘画顺序,使内容更加有趣。采用先呈现绘画结果再揭示自然图片的方式,由学生观察查找画面相同之处,充分把握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善于观察乐于探索,喜欢魔术或猜谜的方式,伴随着图片的揭示,秘密的揭晓学生们发出一声声惊喜的感叹,(“老师,太神奇了”、“啊!真的是呀”)我知道这种导入方式成功了,将每个学生都带入到课堂内容中来,并且是以绝对轻松愉快的状态进入;
         2.不同难度图片,保证每个学生完成创作。在自主创作环节,为学生提供三张难易程度不同的图片,学生自主选择较容易发现图像的图片进行创作,若拿到的三张图片均无灵感,可以再为其更换一张,共计12张。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难度较高的拓展图片;
         3.调整图片大小便于学生观察。在小组两人合作时发放A3纸张大小的图片,在个人进行作业绘画时发放的是7寸大小的图片,利于学生通过图像大小与远近关系采用整体、局部方法观察;
         4.小小组合作,提升效率。二年级学生大多数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家中被父母过度夸奖,导致自我欣赏自我膨胀,不懂得欣赏他人,根据这一特点,采用三个人的小小组合作方式,尽量减少分歧,又能达到小组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目的。
         五、研究结论
         传统美术教学注重学生技能技法的培养,忽略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证明教师传授技能技法对学生一定程度的有所提高,而最为重要的想象力、创造力却随着儿童所接受的技能、技法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如果小学阶段均采用技法传授为主,将错过学生一生最终要的想象力培养期。因此《看起来像什么》大单元的开发主要针对如何激发、提高学生想象力展开。它不仅仅是一个大单元课程,而是探索长效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一个开始。我很欣慰的看到孩子们在课间捡起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或是树枝,举起来兴奋地问着小伙伴“快来看!它看起来像什么?”善于观察、想象的艺术思维已经在孩子们身上滋生。教师是播种者,撒下想象的种子,收获一个个神奇的创意。教师是民族创造力的激发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便增强了民族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云卿.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美]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林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白雪,女,1982年10月,硕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9级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主要研究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自由大路696号?联系电话:17767700130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美术学科想象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研究》成果论文,课题批号GH66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