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梁雯霏
[导读]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数学教与学的全过程。
                    
         梁雯霏
         崇左市龙州县龙州镇新华中心小学  
                  
         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数学教与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既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也是以后向更高层次学习的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提高计算能力的教与学策略,引发一些对计算教学的思考,进而形成一套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将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计算能力  数感 算理
         要提高计算能力,需要掌握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各类概念、公式、计算规则等教学内容,强化对每套题进行针对性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在如5+5=10的计算中,包括三个要素:数感、运算符号和内在运算法则。学生的数感有多强,对运算符号的理解有多深,对内在运算法则有多熟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从入学起就要结合这三要素认真教学。
         一、关注学生的数感。
         什么是数感?《课标(2011)》对其概念进行了描述,数感指的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具备数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领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数的意义。
         1、关于数与数量。在小学一年级就应该开始进行学生对数和数量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无论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数数,最终都不会影响数的结果,在数的排列过程中,后边的数比前面的多一个,数到最终的数字也表示总数量......这样,一个新入学的学生很快能确定10个西瓜和10个桃子是可以一一对应的,也很快会质疑。某位学生所说的“我的笔盒里有100支铅笔”与“我的笔盒里有100个回形针”各自是否成立?
         2、关于运算结果估计。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学生一眼猜测出主题图中的羊大约有100只。在学习“多一些、少一些”后,学生能很快判断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大很多。在学习了进位加法后,学生能很快判断18+8等于20多,而且不到20。对学生的数感而言,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学生对数学中所涉及到的数、数量关系等内容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悟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才能积淀下来,而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培养的,数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感的培养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同时注意数感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问题。在进行数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年纪、认知方式和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多接触与数学有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同时通过游戏、动作等互动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数的教学过
         程中,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玩具等实物,让学生通过数与物的对应了解数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
         2、数感的培养需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的案例中,因为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观察各类生活现象,通过丰富的生活体验,会加深对对案例的了解和感受,此时将两者结合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由抽象变为现实,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悟。比如让学生通过调査、讨论,弄清班内学号与姓氏拼音声母的关系和规律,如声母在前的学号在前,那么黄同学和李同学谁是12号?谁是21号?3、为学生提供参与与数有关的各项活动的机会,从而积累学习经验。日常的课堂理论灌输通常会比较枯燥,经常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各类关于数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地通过动手、动脑、交流等形式加入到活动中,提升学习的互动性,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对数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算理和算法
         符号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它是数学的表现形式和学习工具。它具有抽象性、明确性、可操作性、简略性和通用性。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不同的数学符号具有各自的定义,例如“+、-、X、+”代表了数学运算意义,具体到知道10-2=8表示从总数10f面去掉部分2等于另一部分8。“=、<、>表示数学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等等。同时能够运用符号去表示数学对象(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如左边有4个球,右边有6个球,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球?可以用加法表示,算式4+6=10.另外应该注意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联。
         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强化练习发展起来的,所以,对数学老师来说,应该十分重视已有知识的迁移,重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重视算理的难点突破,重视算法的归纳优化。
         1、重视已有知识的迁移。例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中,复习数数强调满10进1,复习“凑10歌”强调补几凑10,都能为突破教学难点起到很好铺垫作用。
         2、重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在教学“9加几”中,先从具体的主题图中可以看9补1凑10算出得数;再到摆小棒可以看9补1凑10捆一捆数出得数;再到列式看9补1凑10算出得数。从原物到教具再到数字,步步过渡,有利于学生掌握。
         3、重视算理的难点突破。在教学“9加几”中,紧紧围绕看到9要想到1,采用圈一圈、摆一摆、画一画的不同方法突破难点,并重视学生在具体例子中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算理过程。
         4、重视算法的归纳优化。在“十几减9”的计算教学中,可以用破十法,可以用想加算减,也可以用连减法。这里应该知道学生个体优化,掌握好自己习惯的一种,尊重合理的个性化算法。但在“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教学中,就应该集体优化,把0直接添在积的末尾。
         5、重视估算的教学。估算是重要的计算技能,也是实际生活生产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计算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提炼估算方法,然后通过教学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联系,培养估算能力。通过让学生学会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思维和数感,确保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可以数量运用估算算法。如学生在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能在计算前估算得数是几十多,能在计算后验证得数,这对提高计算准确性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低段学生计算的正确率[J]. 李扬.  学周刊. 2012(04)
[2]小学学困生计算出错的成因及对策探究[J]. 蒋艳彬.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02)
[3]可否说得更全面些——谈关于“算理”的教学[J]. 张奠宙.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0(10)
[4]以数的运算为例谈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J]. 张丹.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0(Z1)
[5]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错例分析及有效策略[J]. 郭慧.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0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