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后位聚焦障碍的个案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李明华
[导读] 共鸣系统是言语产生的共鸣腔。声道是指由咽腔、口腔、鼻腔

         李明华
         济南特殊教育中心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2

         摘 要:共鸣系统是言语产生的共鸣腔。声道是指由咽腔、口腔、鼻腔,以及它们的附属器官所组成的共鸣腔。当声源通过咽腔、口腔、鼻腔时,会产生不同的共鸣,从而形成不同音色的言语,正常的言语要求声道共鸣达到最佳状态。舌的水平和垂直位置直接影响言语的共鸣效应,也称言语聚焦。
         共鸣障碍主要表现为前位聚焦障碍、后位聚焦障碍和喉位聚焦障碍。如果说话时舌位过于靠后,这称为后位聚焦。在听障儿童中后位聚焦障碍表现比较突出,约48.62%的听障儿童存在这一问题。后位聚焦障碍不仅使学生言语音质压抑、单调、沉闷,更导致其构音清晰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交流。因此,后位聚焦障碍的解决对听障儿童言语康复十分重要。
         关键词:听障儿童、特殊教育、研究、实验
         
一、研究过程
         1.被试情况介绍     
         彭XX,男,2012年8月出生,听障儿童,该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属于留守儿童。由于四岁了还说不清楚,父母才带他去医院检查,在山东省立医院进行头颅CT等检查,CT结果显示正常,诊断为:中度神经性耳聋,医生建议于2016年9月学生双耳开始配戴美人鱼Naida Q 70 SP型号的助听器,之后有被送回老家,期间没有接受过任何语言康复训练。到了入学年龄,父母才把他接到身边,送入我校借读。2019年9月在我校做助听效果评估,左耳助听器补偿后平均听力38.75dB,右耳助听器补偿后平均听力61.25dB。在对学生进行听觉感知评估时,发现其存在中度后位聚焦异常,后利用实时言语测量仪进行共振峰测量,其/i/的F2值小于参考标准值的下限,判断其存在后位聚焦的障碍。对其进行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发现其舌前伸功能不佳,分析这也是造成其后位聚焦障碍的原因之一。
         2.测试设备及材料
(1)本研究采用“启音博士言语测量仪”(Dr.SpeechTM) 进行录音及分析参数/i/的F1、F2,录音材料/i/。
(2)依照舌运动功能评估分级标准,测试舌前伸及舌前后交替运动功能。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法进行研究,单一被试实验是以一个或几个被试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的实验设计来研究干预是否有效的一种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单一被试单基线A-B实验设计,在实验操作上,它将实验分为基线期和处理期,并对被试的目标行为进行跟踪测量。在数据分析上,它通过对被试基线期与处理期的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有效。本实验周期为7周,其中,前7天为基线期,剩余时间为处理期。

为保证所采集数据的科学有效性,在基线期内,每天上午采集一次数据,共得到7次数据;在处理期内,每天对被试进行半小时康复训练,每三次训练后采集一次数据,共采集7次数据。
         4.训练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矫治方法有“前位音法”、“伸舌法”。
         前位音法指通过发一些发音部位靠前的音来体会发音时舌位靠前的感觉,帮助减少发音时舌位靠后的现象,从而达到治疗后位聚焦的目的。
         伸舌法是通过将舌伸出口外用高音调发前位音,扩张口咽腔,体会发音时口咽腔放松的感觉,从而治疗因咽腔和喉部过于紧张而导致的后位聚焦。
         实验还结合“启音博士言语矫治仪” (Dr.SpeechTM)对该生进行元音匹配训练,设备将共鸣异常矫治融入实时视听反馈的卡通游戏中,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当该生所发元音与样本元音匹配成功时,奖励的动画会极大的激起孩子的练习热情,使原本枯燥的发音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另外,结合小故事的学习强化、巩固i在连续语音中的发音。
二、结果分析
         将该生/i/的共振峰值做为监控效果的直接参数,舌前伸运动功能做为监控效果的间接参数,通过使用单一被试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在基线期和处理期的数值的Bartlett比值的绝对值均小于1,说明各组数据非自我相关,符合做单一被试统计的数据要求。
          从表1可以看出,对该生在后位聚焦障碍训练前后的/i/的第二共振峰进行t检验,t=-5.981,p<0.01,说明/i/的第二共振峰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训练后的/i/的第二共振峰值比训练前高出约698Hz。从图1可以看出,处理期回归线呈上升趋势,提示本实验所选用的康复方法对改善患者后位聚焦现象是有效的。
          从表2可以看出,对该生在舌前伸运动功能训练前后的舌尖前伸功能进行t检验,t=-3.536,p=0.003,p<0.01,说明舌尖前伸功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从图2可以看出,处理期回归线呈上升趋势,提示本实验所选用的康复方法对提高患者舌尖前伸运动功能是有效的。
         从表3可以看出,对该生在舌前后交替运动功能训练前后的舌前后运动功能进行t检验,t=-3.674,p=0.004,p<0.01,说明舌前后交替运动功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从图3可以看出,处理期回归线呈上升趋势,提示本实验所选用的康复方法对提高患者舌前后交替运动功能是有效的。
三、总结与思考
    上述结果表明,本实验所采用的方法与现代化设备对改善听障学生后位聚焦障碍是有效的。经过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后,目前学生/i/的F2值已经进入并稳定到了同年龄同性别组参考值的正常范围中。在舌前伸运动功能的评估中也可以看到,学生舌尖前伸、舌尖前后交替的运动功能评级也已经达到了4级的正常级别。
    学生在说单双三音节的词语,听感上后位聚焦的问题有了一定改善,学生构音的清晰度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连续语音的句子中又会出现后位聚焦的现象,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能意识到发音时舌尖前伸,因此还需要继续强化训练,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卢红云,黄昭鸣.口部运动治学.
[2]?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