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一小学 110085
摘要:主题班会的组织形式,设计导向,预期效果,直接决定着班级德育的成效,体现着班级管理的效能,对于学生认知、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使综合实践活动理念更好贯通于学生教育,作用于班级管理,已成为新时代主题班会设计、组织、开展的主要倾向,关键抓手。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内涵比较丰富,外沿比较宽泛,不同组织形式、设计导向、实施措施,所取得的教育与管理效果也大相径庭,加之小学阶段学生心理、思想不够成熟,意识、认知不够健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在小学主题班会设计中的融合、渗透阻碍重重、困难居多。基于此,教师在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落实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时,应该以学生认识特性与发展夙愿为基础,就班会目标、定位、倾向、形式、路径、内涵适时拓展、灵活调控,为确保主题班会效能切实凸显,作用充分发挥而给予保证,奠基铺路。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主体班会;设计;实施
现阶段,随着社会各界对小学学生教育、管理的普遍重视,主体班会的作用、价值、功能逐步受到各方面的普遍重视。加强主体班会设计,凸显主体班会效能,便成为新时代小学班级管理得以实现的最好途径。但是,受到长期以来诸多不当导向、不良思想的制约,使得很多主体班会的设计、实施呈现出内容冗杂、导向不明、定位不准、形式枯燥、组织乏味等弊病。很多教师在主题班会开展中偏向理论说教,教育效果不够显著,管理效能难以凸显。对此,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作用与功能,为小学主题班会设计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多元驱动,便显得尤为必要。
一、结合班会主题,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创新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组织、实施,应该始终本着学生为中心、情境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定位,给予学生更多实践体验、参与探究、感知体味的机会,以达到彻底摆脱传统班会形式的枯燥性、空洞性、乏味性弊病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主题班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需要出发,确立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多元性、丰富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将班会主题与班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现实社会的热点、教育管理的需要等结合起来,并切实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措施、路径,让学生从某一主题出发,提升其思想认识,塑造其价值观念,形成其道德情操。一是结合学生特性确定班会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该悉心探析学生在日常班级生活、教学活动、学习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动向、特点等,进而从学生之间所表现出的一些细微性差异、个性化问题等出发,对其进行拓展、延伸,设计出带有防患性质的班会主题,并积极搜寻综合实践活动材料、资源、案例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对应的参与机会,并诱发其心灵的触动,为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提供保证。二是根据管理实际确立班会主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针对每一个阶段班级管理、教育的目标,就班会主题做出科学、明细、精准的规划,并在不同教育、管理时段融入对应综合实践活动,使其为更好凸显班会主题呈现,更好作用班会效能发挥而提供助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式陶冶、循序渐进式涤荡中触发心灵共鸣,激活思想情感,获得提升发展。
例如,针对部分学生不能按时、保质完成规定任务,责任心缺失等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以“我的岗位我负责”为主题的班会综合实践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分析不能按时完成规定任务的弊端、影响等,随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认识、看法、思想、对策等,最后提炼出今后落实的方向、要求、规定等。这些源自学生的见解、认识等,势必会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思想的重视,班会效果自会更为显著。
二、根据班会需要,凸显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优化
由于小学阶段很多孩子在思想、意识、行为上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发展性,加之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德意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设定综合实践活动时,应该紧密围绕班会主题,将学生引入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以充分激活学生思想情感,切实提升教育管理效能。一方面,教师应该切实凸显综合实践活动的系统性,切记一节班会课一个主题,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冲淡教育主题,影响班会效果。而应该将所确定的班会主题与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置于一个系统性、关联性体系内,让学生在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中获得发自内心的触动,以切实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功能。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引领性,多给予学生展示、参与、互动的机会,积极搭建平台,铺设道路,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根据班会主题畅所欲言,释放自我。久而久之,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主题班会的教育效能也会充分达成。
三、依托学生实际,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路径
只有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实际情况密切关联,方可更好凸显其价值,发挥其功能。这使得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主题班会的融入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教育成效。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题班会时,应该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路径的拓展,将学生引入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参与中有收获、有体会、有提升。一是加强对生活素材的引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议题、案例等,组织学生离开教师乃至校园,进入社区,服务他人,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二是加强对媒介资源的融合,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画、创设情境等,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在贴身体会中实现自己,提升自己,锤炼自己。三是加强对交互平台的构建,利用发放问卷调查表、倾听学生心声、征集学生意见等方式,确立阶段性班会主题及综合实践活动,达到丰富班会内容,激活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目的。
四、结论
总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理念与小学主题班会设计、实施的深度融合、密切关联、有机衔接,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科学性,既可以提升主题班会效能,又可以促使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在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落实主体班会设计与实施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现状、实际、需要的研究与剖析,进而让诸多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宽泛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学生视域,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自我实现,潜能激活而提供助力,给予保证。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特性,教师更应该凸显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性、多元化,使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获得切实满足,让综合实践活动更好服务于主体班会设计与实施,更好作用于学生认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依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37):380-382.
[2]罗京宁.班会课性质、功能定位及实施误区[J].江苏教育,2016(47):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