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
摘要:共情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其在教学领域里应用时主要指师生共情,随着时代的进展,师生共情在现代教学中已必不可缺。假若达到了师生共情的效果,一方面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进展,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和教学的高效开展,可谓一举多得。
关键词:共情;师生关系;师生共情;
一、共情的概念及本质
共情,指个体能对他人的情绪经历产生一些自我的感觉感受,可拓展为能理解他人的意图、目的、想法及情绪,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中尤为重要,共情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类似的经历情感投射到他人的经历情感上,从而与他人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它与我们经常谈起的“同理心”很相似,都在某种程度上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从而达到理解他人、体会他人内心感受的作用。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要像当事人一般考虑问题。共情要求我们,不仅仅关注事物的表面,更要去了解体会事物背后蕴藏的情绪和动机。拥有共情的能力,促使我们体会他人的情感,快乐或是难过,从而做出合理的反应,开心时同他一起开心,难过时给予安慰,这将会促进我们的人际交往,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维系;具有共情的能力,意味着能看到我们原本看不到或者很难看到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一些微小的细节,具有共情能力的我们也因此有了情感上的润滑剂。共情在情感交流上的功用,使得其在教学领域上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二、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毫无疑问,师生共情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当师生站在彼此的角度上,以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视角看待之前习以为常的事物,会发现一切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生共情给彼此提供了一种公正的角度,去客观看待彼此的想法。通过消除阻挡在师生之间的偏见隔阂,使得彼此的关系得到升华。
(一)师生关系面临的困境
师生关系建立在教与学的基础之上,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学的主体。事实上,师生关系远不仅于此,教师与学生在生活学习各方面交织交叉,彼此作用、彼此影响,在彼此的学习生活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常常存在着年龄的距离带来的思想沟通的障碍,以及所在立场不同带来的看待事物角度的巨大差异,一系列的障碍差异带来的就是源源不断的冲突摩擦和误会,这些困难都摆在了师生交流的面前。这些困难的根本来源就是师生之间缺乏共情。
(二)师生共情建立起师生关系的情感纽带
教师共情则是教师能够摒弃自我的一些主观认识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当老师无法从学生的角度揣摩他们的想法意图和情绪,就很难在教学生活各方面把握学生的动态,以至于无法精准地提供支援和帮助,更甚有可能造成沟通不畅的后果;而当学生无法从教师的角度体会教师的用心用意,可能会积攒不必要的误会和偏见,从而对整体的学科学习造成不太好的影响。由此可见,共情在师生关系中应该是双向的,而非教师的单方面输出,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共情,整体的教学氛围才会变得和谐融洽。通过师生共情,可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更为牢固的情感关系,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不仅仅会对当下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甚至对于之后的人生也会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中往往被忽略的一点是,教师和学生在成为教师和学生之前,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正常人,失误过错都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我们不该将一个人局限在他的职业里,要更全面客观地来看待。师生并不是站在彼此对立面的人,而正应该是携手互帮互助的人,在认清彼此的定位之后,才有可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在学校中,学生会比较缺乏与家人的沟通,同学及老师成为其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无论是学习上或是生活上会有许多的挫折去面对,很多的烦恼要倾诉。这时候,教师的共情能力就应该发挥出来,不要想着一昧地去指责批评。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单纯教与学的联系,更要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三、师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共情能力的培养对于师生来说是互相的,单方面的培养会失去原本的意义,只有师生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双向努力的时候,事物才会出现进展。
(一)互相关怀和信任为共情提供情感基础
共情首先要足够真诚,真心实意地关怀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询问、课堂互动、平时的细致观察会对学生越来越熟悉,而这种熟悉就是师生共情的一个良好开端。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和帮助。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他才能产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以致进一步培养出学生在自己学习、生活、人生的责任感,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一定的关怀,师生之间必须要互相信任、接纳和珍视,这样师生的关系才不会浮于表面,而会渐渐深入沉淀下来,成为彼此学习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存在。
(二)把握细节,提高敏锐度
许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并不总是摆在明面上,而常常会隐藏在一些角落里。当彼此不熟悉的时候就更是如此,我们总是竭尽全力地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当这个时候来临时,我们不能去硬碰硬,逼迫对方去袒露内心,而应该去细细观察,从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蛛丝马迹中找到他隐藏起来的情绪。
(三)角色扮演
教师和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尽管教师也曾经是学生,自然会对学生的一些行为动机产生理解,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师不能够用自己学生时代的思维去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行为。再加之,由于教师本人经历思想的限制,很难体会到每位同学的感受,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学生。这时候,角色扮演就派上了用场。所谓角色扮演,指教师进入到学生的角色和情景当中,去生活学习和体验学生的情感情绪。通过角色扮演,身临其境,教师会较容易地对学生产生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打破原有的一些固话思维和偏见,对事物产生一种清晰而客观的认识。也能对自身的行为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反思,及时改变和纠错,把错误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避免产生更坏的影响。同理,师生共同进行角色扮演时,学生也会有新的发现和思考,从而打破原有的思维局限。
(三)及时反思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保证一次就把事情做好,但是我们不可以犯两次相同的错误。这要求教师在一个阶段的教学完成之后,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一周,最好短期与长期兼具,及时归纳总结和反思,将过往的经历经验总结出来。在反思的过程中,将教学场景重现,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和理解。这样反思的工作习惯养成之后,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之前的错误不再重现,将第一次没有做好的工作争取第二次就做好,不为自己的教学生涯留下遗憾。
师生共情对于整体的教学无疑是意义重大的,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抛开自己的固有观念,以一颗空白之心去体会彼此的感受和情绪,由此带来的益处也是十分明显的,师生会在彼此的往来中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从而带来互相帮助、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互助局面。同时,师生共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不因个人思想的局限而盲目地教学,能够将师生关系进行完美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时军,王晖,黄嗣航,马鸿雁,王小燕. 换位思考关注师生共情点[J]. 药学教育,2017,33(01):26-28.
[2]赵珂,周成海. 论教师共情的意义及其培养[J]. 教育评论,2018(1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