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旭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随着教学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普通学校纷纷导入了信息技术课程,聋校同样为了聋生的高素质发展,帮扶聋生同社会高效对接顺利,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帮扶聋生定位人生进而成就人生。聋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普遍面临聋生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本文针对此现象展开论述。
关键词
聋生;信息技术;注意力;
引言
本文就提高聋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注意力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当前聋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注意力涣散的原因,进而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一、聋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注意力涣散的原因
1.信息技术难度大聋生爬坡困难
信息技术课程较其他学科来说,概念较为笼统抽象,正常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课堂的知识时也难免内化困难,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注意力也容易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学难度的攀升而涣散,这都是教学内容逐步复杂,实操内容逐步增多,课程过度缓冲平面尚未搭建好所引发的。对于聋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操作环节正是其学习的关键转折点,失聪所带来的理解瓶颈随着课程的深入和堆积愈演愈烈,进而聋生课堂上跟进困难,注意力也被动弥散。
2.课程内容缺失人文关怀,教育过于平面化
在聋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内容导向精准,定位清晰,目的就是服务聋生,帮扶聋生建立起完备的现代信息技术观念,对其长期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照本宣科的形式,对聋生的精神培育工作作得并不到位,课程中没有积极渗透人文关怀的内容,聋生在长期扁平化的教育环境中容易滋生厌学的情绪,对未来抱有局促不安地感觉,进而在课程中注意力呈现涣散的状态。
3.聋生心理疏解通道闭塞,未能实现有效沟通
聋生同外界沟通的渠道较少,因而,他们的情绪转折教师并不能有效地捕捉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精力专注于课程推进,未能点对点兼顾聋生的感受,部分聋生处于困惑阶段时也不愿干扰课程进度,课程进度随之延误。基于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身体的官能缺失的矛盾使得聋生的心理状况更加敏感,当聋生心理疏导通道长期处于闭塞时,聋生的个人发展即课程学习注意力就会显著下降。
二、提高聋生注意力的有效途径
1、强调个性化教学,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聋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服务聋生,为聋生提供更多元,知识面更广博的学习机会,信息技术学习到位有可能将成为聋生傍身的工作。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聋校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充分落实教师细讲、精讲,聋生敢问、敢停的教学氛围,具体到教学内容的布施上,教师应当充分掌握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对聋生学习能力有所界定,通过开展个性化教学,逐步落实聋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基于个性化教学,聋生能够及时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状态,教师也能根据个体差异在班级中的比重及时调整课程难度,为聋生创设注意力容易凝聚的课堂氛围,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过程中穿插人文关怀内容鼓励聋生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缺失了人文关怀的内容倒也不失偏颇,对身体官能正常的学生而言只是缺失了一定的趣味性,而人文关怀内容在聋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渗透对于聋生来说是一种正向的情感给予,聋生在学习疲惫阶段,教师如若能及时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学生可能涣散的注意力就又会被集中起来,其学习的热情也会重新被点燃。在信息技术内容难度爬坡过程中,聋生的注意力呈现波动状态,当聋生的关注点能够在一定时间内的预设区间有效移动,例如,教师在课件中预先埋伏正能量故事,聋生在观后及时得到鼓舞回神,再深入学习之际注意力就能再次被集中,学校效率就能恢复到开始之初。
3、课程前中后和聋生保持有效沟通
以往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缺失了课程前中后之间的有机联动,因而,聋生课中学习吃力,注意力涣散。教师应当在课前、课后为聋生设置一定的准备、复习任务,让聋生进入课堂不是毫无准备的状态,此外,教师应当同聋生保持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可以调动聋生的积极性,聋生的注意力也能被教师的举动干预。其次,在课程之初,教师不妨巧设情境抑或是游戏,通过其他感官的浸入支撑,帮扶聋生注意力集中,聋生在开展相应的讨论时,教师通过巡视辅助的方式强化聋生对课堂知识的内化强度,鼓励聋生之间进行良性竞争,通过以竞促优的方式培育聋生课堂认真学习的态度。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聋生的注意力涣散了,言语上的提醒不可行,教师不妨采取拍肩、眼神交流的方式提醒聋生集中注意力攻坚难题。当教学中部分内容冗长且抽象,教师可通过让聋生小组讨论的形式,先点破教室中“死寂”的情况,聋生通过讨论重新燃起学习热情,注意力再次被调度。
结语
总而言之,聋生本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聋生势必要搭乘技术的顺风车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现阶段,就提高聋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注意力既是现实要求,也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重充分落实相应的策略,需要教师长期实践来求证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祖萍.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构建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10):221+210..
[2]王晓玉.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