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婷婷
广州市南国学校
【摘要】异地教学中,最不可预知的因素就是学生,常有授课教师预设之外的状况发生,我们可以想象成学生的“出招”。在一堂《引子与狮王进行曲》的异地教学音乐欣赏课中,授课教师“见招拆招”:第一回合用“变通版击鼓传花”破“沉默不语”;第二回合用“问答赞”破无意识的“指鹿为马”;第三回合用“减负减压”破“臣妾”做不到。这些招数的核心,均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行动指南。将一个宏大的教育理念,化为一个个具体行动招数,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引子与狮王进行曲》音乐欣赏课 以生为本 异地教学
背景介绍:
我是一个不怕学生在课堂上“捣乱”的音乐老师。课堂就像是我和学生的一个演练场,我出招他们接招,他们出招我接招。如果遇到不按常理出牌的学生,我视其为“高招”,想办法接住“高招”才更有挑战性,倘若把“高招”接得如鱼得水,自然便能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亲其师,信其道,反倒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带着这样的“正念”,当看到学生们出现在预设范围之外的状况时,便泰然处之,用智慧去化解。
当我来到了广东清远阳山县,以一名工作室成员的身份参与一场“送教下乡”活动时,我准备了一节音乐欣赏课《引子与狮王进行曲》。虽然,课前没有跟学生见过面,我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学生们面对完全陌生的我,我们都面临一场考验。但是40分钟后,我们完成了教学任务,孩子们愉快的哼着曲子离开课室,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了被尊重,有话语权,有掌控感。
其实,这期间发生的状况不断,学生们毫不客气地向我出招,我就见招拆招,不强迫、不强势、不强求,逐一回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达到最佳。
教学过程:
坐在我面前的是四年级某个班的学生,据这里的音乐老师讲,这是最乖的一个班。在短暂的自我介绍后,我们开始上课了。这是一节欣赏课,所以我首先请同学们聆听乐曲,感知乐曲里面的一些特殊声音,从而产生联想,想象乐曲表现的画面。
第一回合:用“变通版击鼓传花”破“沉默不语”
当聆听结束,我便问到“谁来说说,你刚才听着音乐,彷佛想到了什么呀?”一时间没有人举手。我不死心,又换着语言再鼓励“想到了什么都可以说,如果没有一句话,一个词也行。谁来说说看?”同时还做出了举手的样子来带动。还是没有人给我任何反应。我估计此时坐在听课席的老师们都在为我捏一把汗,这么冷场可如何是好?
孩子们给我出了第一招:沉默不语。
不着急,没关系。他们出招,我接招便是。我回了一招:变通版击鼓传花。
怎么让我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是我快速思考的核心。一转头,看到钢琴,瞄到话筒,一个念头闪过。我问,“同学们玩过击鼓传花吗?”我看到有人点点头。
“那我们玩一个升级版的击鼓传花——弹钢琴传话筒。琴声停,话筒在谁的手里,谁就来回答问题。那我们开始了哦!”话音一落,我就把话筒塞到了第一排最左边的同学手里。她拿到后就像烫手山芋一样往下传。
哈!他们接招了,我赶紧去弹琴,几秒即兴伴奏后,话筒停在了一个小男孩手里。大家放松一笑,课堂气氛没那么尴尬了。只见他服从游戏规则,站了起来,我继续鼓励他大胆说。
“我彷佛想到了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很多小鸟在天上飞。“他勇敢的表达了出来。
此刻我该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播放的乐曲是《狮王进行曲》,它明明描写的是威风凛凛的狮王在走路,还发出了明显的吼叫声,却被听成了是小鸟,这样可以吗?当然可以!说学生“错“才是真正的”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音乐本就是感性的,不同的人可以对它有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理解,没有一个固定的所谓标准答案,只有与作者的感受是否一致,是否产生共鸣,是否能够达成共识。而这种感知能力需要训练,这就是音乐审美能力的价值所在。
第二回合:用“问答赞”破无意识的“指鹿为马”
面对着不是我如期的答案,这是学生给我的第二招:无意识的指鹿为马。(我想他们应该不是故意在“指鹿为马”,所以加一个“无意识”的修饰词。)怎么保护开口说话的学生,鼓励更多的人愿意分享,是我第二次快速思考的核心。
我的接招:问答赞。稍微解释一下就是:我问,你答,我赞你的答。
生:“我彷佛想到了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
我:”真美啊,你能从音乐中感受到春天。还有吗?“
生:“还有很多小鸟在天上飞。“
我:“这样啊,你很有想象力。“
这一轮对话,我没有否认学生的观点,反倒是表现出了非常的赞赏。既保护了发言的学生,也让其他同学看看,原来这样说话是被允许的,被鼓励的,降低了防备心和恐惧感。
继续弹琴传话筒,传到第二个站起来分享的孩子,她表达了“我感受到了清闲、自在和开心。“我保持肯定态度,赞扬她讲出自己感受的行为是正确的。
两轮对话过后,孩子们看到了我的开放与包容。我总结到:“刚才同学们对自己第一次听到的乐曲谈了感受,描绘了想象的画面,这很好。因为音乐没有对错,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现在我们再来聆听一次,这一次老师告诉同学们,故事发生在森林里,请大家仔细听一听,乐曲里有没有一些特殊的声音,能让你想到这是一只什么动物。”
当第二次的聆听结束后,这一次的提问带给我惊喜,不用再传话筒,已经有人开始主动举手了。
刚才被提问的第二个孩子主动举手说,“我感觉这是一只松鼠。”
同样没有否认,我追问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她说听到了它活泼古怪的样子。我心头一喜,多可贵的孩子们的感知力啊!
这时又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觉得是老虎,因为音乐里好像有一段老虎的咆哮声。”我太高兴了,这正是这首乐曲的重点乐句啊!
气氛越来越活跃,还有一个孩子说“我感觉是一只灰太狼正在吃羊。”这么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全班又笑了起来。
……
听着孩子们独一无二的见解,我释然了,这才是我心目中的音乐课。我们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就是我们的音乐性。音乐不确定的语义性、音乐的跨民族无国界、音乐给我们提供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这些都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可又有多少音乐课堂正在抹杀这一切啊!
第三回合:用“减负减压”破“臣妾”做不到
课程继续。我带领着孩子们从音乐形象——狮王入手,一起去了解作家作品、创作背景、狮吼的乐句、乐曲的主题。到了模唱主题这一步,孩子们又出招了:“臣妾“做不到。他们居然——不识谱!
这可是一个技术性难题。我没有料到这里的孩子以四年级的程度还不能识别这条旋律,可见音乐基础的缺失。我的应对招数就是:减负减压。
此时,埋怨他们没有识谱基础也于事无补,强迫他们立刻识谱也不现实,识谱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哪能一蹴而就?我马上放弃了唱谱子的念头,减负!用唱bong这个声音代替,一样可以模仿出狮王威风凛凛的走路的旋律。甚至,孩子们就算用bong这个声音还是唱不准的,一个级进的音型被他们简化成了一个同音反复的音型。那也没有关系,减压!不但允许简化音型,我还安慰他们到,他们不仅是在模仿,而且还在创新。
听了我的鼓励,孩子们越发得高兴了。这条主题旋律就这么被他们用一种不那么完美的方式,装进了脑袋里。我相信,当这首乐曲响起时,他们会辨认出来的。因为这个认知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让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它便会主动工作。比起那些被强塞进去的音乐知识,死记硬背的音乐旋律,老师灌学生记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轻松且愉悦。
事实证明,我的步步退让,减负减压,把难度降低到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给他们带来了莫大的自信心,越唱越大声,“臣妾们”做到了!下课的时候,他们是雄赳赳、气昂昂,哼唱着bong bong bong 的主题旋律,带着狮王的气魄离开课室的。
回顾这一节课,从陌生人之间的万分尴尬开始,学生们向我接连出招,我则见招拆招逐一化解,双方逐渐打破了壁垒,课堂一路升温,直到下课前达到最高峰。根据“峰终效应”,学生们离开的那一刻自我感觉特别好,表示出了喜欢这节音乐课,对这首乐曲也很感兴趣。教育智慧,就这样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彰显;教育理念,就这样在一次次具体行动中落地。
教学反思:
1、以生为本,体现在“不强迫”,可以将规则交给游戏。
课堂上学生们的沉默不语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真的不会,一种是我不想说。究其本质,就是能力与动机的问题。这一节课中遇到的沉默不语,是异地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他们面对一位陌生的老师,首先是紧张和恐惧的,其次是不自信的。特别是面对第一个问题,没有人愿意做那个“先吃螃蟹”的人,这很正常。此时,不要强迫他们主动举手,避免形成更大的压力。而孩子们是喜欢游戏的,可以将规则交给游戏,大家约定好共同遵守这个规则,也不是说“看谁倒霉”,只是用一种能够被大家乐于接受的形式打破“僵局”。所以,我快速想出“击鼓传花”的主意,还根据现场条件,变通的转换成弹钢琴传话筒,破了学生的第一招——沉默不语。
2、以生为本,体现在“不强势”,可以用赞赏建立自信。
当终于有学生开口发言时,必须尽快的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而且,老师的回应态度还影响着是否有其他的学生因此受到鼓舞,从而营造良好的发言态势。人是非理性的,喜欢听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话,儿童更是如此。问——答——赞,核心要点在“赞”上,通过肯定他的感受,同意他的观点,赞扬他的勇气等正面的反馈,可以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面对学生的不准确答案,我们暂时称之为“无意识的指鹿为马“。指鹿为马虽然是一个贬义词,但如果是无意识的状态,也就是他们不是故意的不准确,也就没必要立刻纠正。此时,只需要老师表现出良好的倾听状态,多换位思考,多感同身受,多做情感引导。所以,我用“问答赞”的沟通工具快速建立学生自信,营造积极的氛围,保护他们的热情,破了学生的第二招——无意识的指鹿为马。
3、以生为本,体现在“不强求”,可以将难度和标准降低。
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教育思想之一,就是因材施教。异地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这一点。一般我们的教学设计,考虑的只是普遍现象,实际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的程度不符合预设,必须要调整教学手段,一切的出发点就是:学生的学情。学生觉得难了,降低难度;学生觉得太容易,提高难度。不断调整,直到符合学生的能力范围,而不能死板的只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去走流程,那便是形式主义的教学了。这一节课,当我发现学生根本不识谱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就不要再唱谱!马上换成用bong来模唱。当我再次发现“拐了弯”的音型学生唱不准,那就把它简化,80%模仿就行。一节课固然有它的终点,但整个教学体系没有终点,我们发现的问题不急于在这一节课里全部纠正,来日方长,知识和能力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所以,我用“减压减负”的方式及时调整教学手段,让难度符合孩子们的能力,破了他们的第三招——“臣妾”做不到。
总之,我们总是说要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些话要想不成为空话,就要有相应的举措,理念落地要靠“招数”。本文列举的三招也仅仅是这一节课的“见招拆招”。教育生涯漫长,学生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保不齐他们中的哪些又是“武林高手”,为了能够更好的见招拆招,我们需要深入的思考、敏锐的发现、恰当的应对,彰显教育的智慧。
作者:马婷婷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平月路202号,广州市南国学校
邮编:510500
电话:13822258275
邮箱:6491768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