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 凌荣华
[导读] 计算能力不仅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他们将来走入社会也必不可
            
         凌荣华
         崇左市龙州县龙州镇新华中心小学
         
         摘要:计算能力不仅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他们将来走入社会也必不可少。小学低年段作为小学的启蒙阶段,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计算能力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数学学习。本文将通知对低年级计算能力现状调查进行分析,为寻求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做好研究基础。
         关键词: 低年级 计算能力 调查   分析
             一、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计算能力,笔者根据教学大纲对一、二年级的计算要求,结合人教版教材,设计了两份计算的纸笔测试题(见附录I)。一年级主要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二年级主要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表内乘除法、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笔者选取本校一、二年级中间层次的两个班作为研宄对象,试题作为期末计算能力检测的依据。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


         根据上表统计结果,可以发现:
         (1)从计算时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二年级很多学生计算时间普遍在5分钟以上,时间偏长,速度太慢,达不到大纲的要求。
         (2)从计算得分统的计数据可以看出,低年段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普遍不高,还有少数学生的正确率达不到大纲的要求。
         (3)从每大题得分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低年段学生的口算能力相对笔算和估算较好,估算能力最弱。
         二、收集错题
         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计算错误类型汇总笔者通过收集本校2015、2016学年四个学期一、二年级期末数学卷计算部分
         错误统计情况,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低年段学生的计算错误类型如下:
         1.书写不规范。如4+6=10,错把得数10写成16。
         2.错数字。如19-6=4,错把数字19看成10。
         看错运算符号。如6x2=8,错把乘号看成加号。
         3.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不扎实。如35-7=26,得数的个位算错是源于15-7算错,反映出20以内退位减法不扎实,加法也类似。
         4.数位运算错误。如1000+400=5000,错把两个加数的百位与千位相加,减法也类似。
         5.没有正确地进退位。如72-18=64,个位不够减,没有从十位退1,加法也类似。
         6.乘法口诀混淆。

如18+6=2,把“二九十八”与“三六十八”相混淆。
         7.运算顺序错误。如7-3x2=8,没有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计算。
         8.综合计算中部分出错。如52-10+20=40+20=60,明显第一步计算错误,导致全错。
         9.题型不理解。如30-5=(25)+5,明显没有理解这个等式的意义。
         10.其他错误。如漏题,笔算连加连减时只算一步,忘记写横式的结果等。
          三、原因分析
         笔者在整理了学生的错例后,又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导致低年段学生计算能力薄弱有以下几个原因:
          1.来自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对计算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算法轻算理,学生知道算法就行,而说理训练不够。
         (2)轻视口算和估算。虽然许多教师知道口算和估算的重要性,然而却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老师只是在教材有要求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训练,平时教学中基本不会涉及。学生的口算能力没有达到相应的熟练程度,以至于严重影响笔算的准确度和速度。
         (3)对教材把握不准,教学设计中细节处理欠佳,在计算技巧、方法上指导不够。
2.来自学生学习方面的原因
         (1)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些学生对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不熟练,混合运算中计算顺序弄不清,简便算法没有掌握,不能灵活运用,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
         (2)对算理不清楚。学生没有真正厘清各种运算法则的原理与内涵,只是机械的套用,如有余数的除法中,教学笔算的书写格式时,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竖式的形式,如果题目出现了余数为零的情况,学生就不知如何去解决了,这就是因为学生对计算法则只是学到了表面,没有真正厘清其内涵,也就是竖式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3)对一些抽象问题无法理解,很多时候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够系统,没有看到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所以无法从整体去思考问题,导致很多计算技能的错用。比如很多考试中常常出现的没有看清题目就做题的现象,被假象的“好算”或“简算”迷惑。例:15-15+3=03+2X0=05+5+5=10+5=2。
         (4)不良心理的影响。一是存在轻视的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从而忽视了对题目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査;二是存在畏惧的心理:学生普遍认为计算题枯燥无味,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题目,或者计算过程繁琐,或者题目数字很大,不自觉的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最终无心去做,结果自然也就相差很远。
         (5)缺乏兴趣,没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口算不细心,看错数字和符号;笔算随意,抄错数字,忘记进退位,复杂计算不愿笔算;计算后没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来自教材方面的原因
         教材例题编排量减少,跳跃性大,系统性不强,针对性练习相对减少。练习的形式过意单一,不够丰富多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