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9期   作者:马瑛
[导读] 就语文学科来说,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综合性较强
        马瑛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第二十三校小学校, 山西 大同 037005
        摘要:就语文学科来说,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综合性较强,并且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往往都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务必要对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给予重点关注。语文课程涉及到的资源十分丰富,务必要加以切实的开发和利用,并且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实施,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不断扩展学生语文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所以,组织开展阅读拓展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整体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鉴于此,这篇文章主要针对语文教学中阅读拓展教学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有效性
导言: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力度,从而有效的推动了我国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制定了专门的标准要求,合理的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并且还可以促进学生视野的扩展,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1 课始拓展,收集信息资料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务必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上,切实的对现实生活中涉及到的语文教育资源加以全面的利用,创设完善的语文教学环境,制定完善的额语文教育机制。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综合教材内容对生活信息进行收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信息的储备,这样就可以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首先,充分利用时代背景,拉近文本距离,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诸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等类型的文章的时候,如果学生单纯的依赖自身生活经验,是无法准确的了解中朝人民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也不能准确的感受红军在过草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困难。所以,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查阅更多的相关背景资料,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事业,从而为后续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利用各种方法来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充分的感受抗美援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红军在过草地的时候的艰辛。再有,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解文章作者背景,为知识的传授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的名家作品,但是学生对于作家各方面了解较少,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介绍作者的身世,以及作品写作的历史背景,从而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设计来为学生挑选课下阅读材料,诸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9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在出生后不就随服务来到台湾,在那个时候台湾被日本人所占领,所以为了逃避压迫,他们不得不全家迁往背景定居,所以小英子是在北京长大的,在北京生活了二十五年,正式二十多年的北京生活对她的文学素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她的作品中蕴含诸多的老北京味,如果学生对于作者的北京缺少良好全面的了解,那么就不能更好的领会林海音对过往童年的怀念之情。
2 课中进行阅读拓展,提高阅读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务必要切实的结合现实生活,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也是阅读拓展教学工作的核心目的。

首先,教师利用相同类型的文章,对学生的视野进行有效的拓展,在实际组织教学工作的时候,运用与教学内容行类似的材料文章促使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充实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更高的将扩展阅读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促进学生语文阅读效率的不断提升。诸如:在讲解《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讲解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就永远不回回来。”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部分学生往往会对其中的内涵无法准确的了解,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利用与这篇文章内容较为类似的文章《匆匆》,在这篇文章中涉及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现在又到了哪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播放相关影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且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充分的融合,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对教学背景进行有效的延伸,诸如: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囚歌》讲解的时候,能够促使学生对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加以正确的认识,部分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往往短时间无法平复心情,并且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合到诗歌之中,从而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诗歌内容了解更为深刻。
3 课终拓展,架设阅读桥梁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并非是圆形的结构形态,在完成课文的学习之后并不能代表学习的结束,而应当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教师应道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升。(1)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笔者引导学生:作者和闰土依依惜别后,一直没再见面。长大成人后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然后出示拓展阅读语段:“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学生默读语段后,更产生了疑惑: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同学们去读读《故乡》这篇文章,读读鲁迅先生的其他选文,你会逐渐明白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了解我们所陌生的旧中国。(2)自主作业,延续兴趣。如笔者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结尾时,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们课外收集“沈石溪动物情感系列故事”丛书,选取感兴趣的进行阅读。
4 结论
        总之,对于新课改的推行及素质教育的执行,小学中高段语文拓展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的综合素质,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加快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拓展阅读教学的注重,通过以上方式着手,拓展阅读的内容,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打造符合阅读的氛围,提升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举办阅读活动,为阅读提供沟通环境,加强学生的阅读质量及深度。通过教授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提升拓展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乌仁其木格.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16):40-41.
        [2]赖小珍.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5(12):74-75.
        [3]朱叶凤.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5):4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