旖旎秋光入课堂 ——作文《秋》写作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苏秀珍
[导读]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苏秀珍
         济南市天桥区鹊华中学  250121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在新课标中对观察与表达的关系有明确的表述,要求学生能多角度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有创意的表达。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许多学生做不到这一点,这就看我们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把这理念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在作文《秋》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这一点。
一、写作实录:
         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我便布置学生写作文《秋》,要求学生课下去观察秋天的景色,仿照《春》的写作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细致刻画,写出自己的感受。开始我认为认为已经把《春》这篇文章分析得很透了,学生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
                   可是,几天之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却让我大失所望:大多数文章都空洞无物,空话、套话充斥全篇——“秋天来了,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秋天来了,大雁往南方飞去了”,“秋天来了,小草变得枯黄了”,这些多数是复述小学课文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虽然失望,但问题还得解决。课下,我找几个学生谈心,了解情况。有的学生说:“老师,没什么可看的,我到地里转了好半天,也没有看到什么。”还有的说:“老师,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么多的东西,觉得都能写,又都不好写。”还有不少学生过去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尽管我布置了观察的任务,但他们根本没有去做。
         了解了情况,我心里有了底,也有了对策:是啊,老师只要求学生去观察、写作,而如何观察、写作却没有教给他们,而且这个题目也太大,让初一的孩子写确实有点太难为他们了;作文写不好,怎么能怪学生呢?
         我重新拟定了写作计划,把笼统的写秋改成具体的写秋的一点,让他们写校园的秋天。为此,我自己先到校园里转了几圈,重点在花园等地实地观察,结果连自己都很吃惊:当时已经是深秋了,但是花园里还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有含苞待放的花朵,枯叶的叶柄处,有待绽的芽苞——和人们心目中的深秋完全不同。看到这些,我更有信心上好这次作文课,给学生的写作训练开一个好头。
         让学生观察之前,我先给学生做了动员,讲作文和生活的关系,讲观察的重要性和观察的方法,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最后,我朗诵了自己观察后做的一首诗:
         “伫立校园,你开成深秋的一道风景/没有东篱,近飞鸟归巢的黄昏,痴想把酒的诗人,披一袭穿结的短褐,睥睨斜阳/从此,你纤纤的花蕊上,便沾染了冷冷的酒香……”
“这是我在花园里看到菊花,联想到甘守清贫的教师而作的。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美好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收获。让我们睁大眼睛,去观察这美丽的秋色,拿起笔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吧,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更美的文字!”我热情地鼓动道。
走进花园,同学们立刻分散开来,拿着笔和本子,三三两两的观察着,记录着,讨论着。一会儿,这个喊道:“快来看啊,这是什么!”那边又叫道:“这边的书还刚刚冒芽呢!”同学们还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有一些我都不清楚,没法给学生解答,但是,我借机鼓励他们说:“这些同学眼光很敏锐,观察得很细,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不认识的事物,不理解的道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只要处处留心,时时思考,就能不断的发展自己。”还有一些在这方面知识比较丰富的同学当起了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讲起来头头是道,我便让他们给全班同学讲讲。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看到同学们离开时脸上那激动的表情,我知道他们这节课收获了很多很多。
第二节课是写作的时间了,同学们都专注的写着,往日那种愁眉苦脸,咬着笔管冥思苦想的情况不见了,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连几个平时最不会写作文的都下笔如飞了,许多同学半个小时就成文了。
作文很快就交上来了,两个班的情况都非常喜人。纵观学生的作文,这次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观察得特别细致。

过去学生写人或物常常是非常笼统的,而这次经过自己的实地观察,用心体验,文章刻画得都细致入微。例如写落叶,过去一般都是“叶子黄了”,而这次有许多同学描绘得很细致,内容也各不相同:刘树荣描绘柳叶“柳叶乍一看都黄了,但捡起一片来看,却发现并非如此:只有靠近叶脉的地方是黄的,而其他地方却还都很绿。”还有的同学写到:“过去我总认为秋天的叶子都是枯黄的,但现在才发现,真正的黄叶并不多,还有好多翠绿的、深红的、暗黑的,原来秋天也是五彩缤纷的,一点也不比春天逊色。”
2、语言和内容都很鲜活。学生过去的作文大多是从小学课文或看过的作文选上拼凑的,往往是连篇累牍的空话、套话,读之令人生厌;而这次由于自己真正去观察了,思考了,胸中有丘壑,因此文章也写得内容鲜活了,语言生动了。一个学生写下这么一段有趣的话:“一进花园,我就被这家伙吸引住了:这是一颗不高的灌木,奇怪的是它的叶子到了现在还是那么翠绿,一点要落的意思也没有。我想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摘一片,放到书页里,看看绿色,饱饱眼福。刚一伸手,哎呀,扎到手了!原来这家伙的叶子边上还长着好多刺啊;这回好了,没饱眼福却饱了手福。”
 3、都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过去,学生的习作中往往没有自己的影子,即使写到一点感受,也多数是老生常谈,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而这次的习作中,多数同学都写出了自己,从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一个女同学这样写红叶李“一棵棵的红叶李在微风中舒展它们宽大的叶片,好像一个个少女在卖弄她们身姿,还说:‘我比你美吧,小姑娘!’我想,别臭美了,冬天就要来了,看你还能高兴多久!”而刘金娟这样描绘树上欲绽的芽苞“今年枯黄的叶子还没落干净,小宝宝们就沉不住气了,它们争着探出小脑壳,想早点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可是,冬天就要来了,它们受得住那厚厚的雪、冷冷的风吗——树妈妈也太粗心了,怎么让孩子们偷跑出来了?噢,也许是树妈妈故意让它的孩子们出来经历风雨的,就像我的妈妈,她很少管我,什么事都要我自己去做,我过去还觉得委屈呢,现在明白了,原来妈妈这是真正的爱我啊。”
二、几点体会
 1、走进生活是反映生活的前提,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他们学会如何走进生活,掌握观察、反映生活的方法,提高观察、反映生活的能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写作的反映对象,语文新课标规定“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它完全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我在第一次写《秋》时做的写作指导也注意强调了这一点,但结果却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就在于自己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们会如自己布置的那样,主动地走进生活,去观察、思考、写作,写出让人满意的文章来;可学生以前没有这种意识、没有这种习惯,更没有这种能力,他们怎么能达到你的要求呢?
         第二次写作时,我就及时做了调整,从纸上谈兵式的课堂指导变为实地观察中的现场指导,结合实物讲观察的方法,讲写作的角度,这样不但使学生易于领悟,而且容易产生写作兴趣。
         2、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还语文学习的本来面目。过去自己讲语文、讲写作往往注重知识性的东西,认为将知识讲全了,讲透了,学生理解了,就能写出好作文。但是,第一次写作的失败就证明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都和生活密切相关,都要求我们注重和生活的联系,语文新课标也对语文的实践性做了详细解说: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第二次写作实践的成功证明,只要我们教师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能够展现全新的面貌。
         3、语文课能够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一直比较薄弱,在平时有好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认为学语文没有意思,学不学作用也不大,而我们教师也常常把学生语文成绩不好的原因归之于农村孩子的文化环境和家庭氛围,归之于小学的师资太差,语文教学水平太低,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城市学校。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理由做推托,自己的教学成绩不好,学生不喜欢上自己的课也就心安理得了。
         从第二次写作的过程和效果来看,我们农村中学的孩子也完全能够学好语文,而且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差。关键是我们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相信经过我们教师的努力,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也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
         以上是我在两次写作《秋》的过程中的几点体会,浅薄之处,尚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指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