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华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 734100
摘要: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要始终秉持着“阳光方案”,将阳光和爱都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位留守儿童。不管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不要给予留守儿童太多的关心,而是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使得每位留守儿童能够从内心中感受到公平、公正,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与其他孩子是一样的,并且得到了同样的关爱。
关键词:留守儿童 班级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拖留在户籍所在地家长,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第一类孩子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虽然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通常情况下,第二类留守儿童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本文围绕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
一、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导留守儿童
学校领导、班主任都要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疏导留守儿童,鼓励他们坚强,并且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第一,准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里,学校也会定期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通过团体比赛,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这样的团体活动过分强调德育性,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第二,准确认识心理障碍,不能将心理障碍等同于精神病。农村人们通常会将有心理障碍的人等同于精神病人,这种错误的认识,只会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鉴于此,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应客观、认真地对待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二、积极开展校园人文关爱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有些留守儿童品德、行为不好,有些留守儿童内向,不愿意与他人沟通。面对着不同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学校要为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安排心理教育课,给予每位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并对他们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学校学生和老师的关爱,体验到成长的乐趣。然而,举办校园人文关爱活动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每月定期组织文艺活动,又或者是体育活动,通过活动,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班主任要每周举办主题班会,有时候还要举办演讲比赛,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进来,使得他们感受来自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关爱,他们能从中找到家的感觉,这样一来,激发起每位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还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人文关爱活动,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还加深了留守儿童之间的感情,以此来弥补了他们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
三、给予留守儿童特殊性的照顾,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学校管理留守儿童时,应给予留守儿童特殊性的照顾。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优先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根据留守儿童的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并且与任课老师沟通,根据每位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其次,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优先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班主任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当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班主任应及时疏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冒时,班主任要督促他们吃点药,多喝水,并且悉心照顾他们,拉近他们与班主任间的距离,使得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爱。再次,重视课外活动,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参与各个团体活动。
由于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他们无法参与到集体活动,鉴于此,班主任要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在活动中使得留守儿童愉悦身心,还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最后,特别关注低年级学生和女生。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了解到,低年级学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针对此,班主任要特别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还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交心,以此使得他们愿意向班主任敞开心扉,表述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四、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既要做好内部管理,还要结合家庭力量、社会力量,构建完整的教育机制,以此来更好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一,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第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如:妇联、村委会等,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给予留守儿童一定的照顾与关爱。此外,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其要向留守儿童传播科学的心理知识,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向家长灌输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只有将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团结起来,这样才得以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五、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受到的教育对其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缺位,就会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产生难以管教、打架、厌学、逃学等问题,部分儿童还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进而辍学,甚至走向犯罪等现象,因此,班主任的家访工作显得极为重要。
在近代的家庭教养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戴安娜·鲍姆林德的父母教养方式理论。鲍姆林德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她根据爱和规矩这两个维度上的强弱结合,勾画出4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 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其中,采用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忽视型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得漠不关心,他们既不反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最多只是提供食品和衣物,而不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家庭身上,后两者居多。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情感空白,班主任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
具体下来,即班主任每个学期确定几名留守儿童作为家访对象,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获取第一手教育资料,带着任务去和家长或监护人谈心,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应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不要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不要过度溺爱孩子,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多和孩子沟通、交流。通过家访,班主任可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若发现心理问题,便能通过家校配合,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懂得亲情。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留守在家,久而久之,他们感受不到亲情,甚至会淡忘亲情。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快乐,班主任就应在孩子和父母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留守儿童要和父母联系,打亲情电话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此,班主任要制订计划,按照计划安排好时间,每次电话要记录日期、姓名、年级、通话对象、电话号码、通话时长、通话交流内容等情况。在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还要向家长汇报该生的心理情绪波动和性格转变情况,与家长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这样,一个亲情电话就拉近了留守儿童与自己父母之间的距离。
总之,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要始终秉持着“阳光方案”,将阳光和爱都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位留守儿童。不管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不要给予留守儿童太多的关心,而是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使得每位留守儿童能够从内心中感受到公平、公正,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与其他孩子是一样的,并且得到了同样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