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课堂学生习惯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9期   作者:钱慧
[导读]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

         钱慧
         合肥市宁溪小学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这些学生因为从保育为主的幼儿园过渡过来,学习习惯和学习要求还有待完善和提高。但很多孩子的基本习惯已经养成,教师如何在一年级这个起始阶段,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数学学习习惯,是一年级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一年级教学内容“100以内加减法”,在学前教育机构、家庭已经有渗透,有的孩子甚至很熟练,这就造成一年级数学热剩饭现象。数学课堂上孩子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常态,知道但又不是很懂,明白,但又说不出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规范学习习惯,培养数学语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是一年级教学重点。如何把自控能力差,容易分神,学习专注时间不长的小家伙吸引住,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又能开展有效数学课堂教学,还能使孩子在短时间内有效学习,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规范书写意识,加强书写速度
 孩子经历过幼儿园的学习,基本上很多孩子都已经掌握了数字书写的方法。但是现状是一些孩子字迹、握笔,坐姿都有问题。所以开学前先提醒家长学具的要求,再让家长购买学具。很多家长在购买学具时只关注孩子要什么,而不知道这些孩子想要的学具,正是孩子们上课的玩具。所以提醒家长,不要购买好玩漂亮的学具。橡皮不要只图美观而忽视了使用,要以擦干净为主。直尺要以透明、直,边角不能破损,大小以放在学具盒里正好为准。有了学具朋友的陪伴,接下来就是书写习惯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的口诀提醒,“身正、背直、臂张、足稳”的写字姿势,还要提醒孩子“—抵、二压、三衬托”得握笔姿势。即使这样反复不断的提醒,很多孩子也坚持不长时间。注意了规范写字,又忘了写字姿势。所以就要教师苦口婆心的提醒,增强孩子的书写意识。一年级在规范学生书写的同时,有意识的提高孩子的书写速度。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利用白板中秒表计时,让孩子在书写时,有意识的写的又好又快。一年级上学期检测孩子们20以内的100道加减法计算时,一部分孩子在3分钟完成100道计算题,不仅书写美观而且可以做到全对。

         第二:认真聆听,学他人所长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直接决定接受知识内容的多少重要因素。幼儿园孩子过度到一年级实际表现是:很多孩子对于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非常熟练,所以很多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听课的能力就弱,他们都自认为自己会了,所以不去听也不想听,表现出来的拿到书就只想写书上练习,如何把想写不想听课的孩子的注意力拉过来,参与我的课堂教学。
我是这样做的:看到哪个学生听课讲特别认真,就适时的去表扬。而看到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我就用目光加以暗示。还告诉孩子们,每个小朋友的耳朵里都藏着一个爱听课的“小精灵”,咱们千万不要让小精灵睡着了。一说小精灵在耳朵里,小朋友们当然要证明小精灵没有睡着。这样久而久之听课习惯就养成了,孩子参与度也高了,会积极主动的听课和发言。同时认真聆听时鼓励孩子辨别出正误,当一个孩子找到同伴回答问题错误的点时,是极其兴奋的。老师再适时的加以肯定,这样不仅鼓励认真听课的孩子,也让其他孩子学会效仿,知道上课不仅要听老师讲课,还要学会聆听其他学生的回答。对回答错误的孩子,不去批评而是谢谢他,告诉他给我们其他同学在以后解答同样题目时避免再次犯错。他即使回答错误,也会非常高兴。这样双向的评价,不仅鼓励了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课的能力。
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以多样化和直观性的教学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课堂再加上一些辅助的游戏,强化知识点,这样孩子就不容易走神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并在认真聆听中学会他人所长。

         第三:有序解题,减少遗漏
一年级孩子刚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普遍表现识字量少,理解题意能力弱。如何引导孩子有序做题,减少遗漏?我是在这样做的,在课堂做题时,让孩子用手指指着题目上面的字,一个一个小声的读,不能落字也不能跳字。在家做题的时候要求孩子大声地读出题目内容,边想边读,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做题时的专注精神,提高孩子专注度。做题时先读题,读后提问孩子,这道题有几个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同时在做题时要求学生从上往下依次做题,减少遗漏。在做计算题时,要求学生说出算理算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边说边写。在做图文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先梳理题目中已知条件,再说出问题。让孩子在做题目理清题目思路,按步骤有序做题,真正有效减少遗漏。

         第四:写数学变成说数学,发展学生数学语言
在一年级孩子在做题时表现出来的,少部分孩子学前教育及时,他们不仅可以把题目做好,还可以说出做题方法。

但多数孩子只会做题,真让他们去说出为什么这么写,却不知道怎么张口,所以我非常注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一年级下册“100以内加减法”,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图中给出电冰箱图表,又给出卖出20台,还剩20台,问原有多少台?很多孩子都会准确无误的填出“原有冰箱40台”。但是真是要让他们列式计算了,要求原有多少台?他们会用“40-20=20(台)”。这里就出现了梳理数学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问题,有的孩子会读成原有40台冰箱,卖出20台冰箱,还剩20台冰箱。列式就是“40-20=20(台)”。还有的孩子会读成“卖出20台冰箱,还剩20台冰箱,问题是原有多少台?”列式是“20+20=40(台)”。不一样的数学语言,透出来孩子对于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的理解,对于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能否清晰的梳理。平常教学时我还利用网络QQ,让孩子对于知识点进行录像上传视频,比如: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算法的讲解。图文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讲解。比如:“玲玲养的30条蚕+兵兵又送的10条蚕=玲玲现在的蚕的条数”。然后教师在给与积极的点评,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愿意说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要求家长引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让孩子自己尝试独立读题理解题目中数量关系。有序作业,检查思考,大声读题,讲清算理算法,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步骤。所以一年级就要让孩子说数学成为一种习惯,孩子开始的语言表达也许不尽人意,但是慢慢的引导和鼓励,孩子的数学语言的一定会让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所以在一年级就加强孩子说数学的能力势在必行。

         第五:检验排除,提高质量
一年级孩子书写能力弱,写完作业耗费的时间比较多,想要让孩子检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以我会在课堂上,让孩子和试卷捉迷藏的游戏,先让他们养成最简单的查漏习惯,遗漏题目一般容易检查。检查错题难度较大,所以我就让孩子们把做过的题目的答案用草稿纸遮住,利用再算一遍的方法,检验计算结果。一旦发现集中错题的情况下,我就利用双休日,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画画,把自己正确解题的思路展现出来,形成自己错题的思维导图。如在“15-(  )<7”错题中,()里最大可以填多少,孩子订正错题方法多样:有的孩子用孔雀开屏的图,把他发现的每一个数字,填写在孔雀的每一条屏上,同时找出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还有的孩子,利用小鱼吐泡泡,在每一个泡泡当中,都有不同的符合题意的数字,然后找出最大的数字,还配上“我在这里哦”的一句话。还有的孩子用机器人的形式体现出来。方法多样,错题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题目,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检验难题,乐在其中。同时在这个检验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做到了,有序思考,还学会了一一列举的策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我也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六:利用绘画,归纳总结,反思成长
归纳总结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太难,但是画图不难,可以发挥孩子画图的特长,画出他对一个单元的认识。通过画智慧树、手抄报、智慧小苹果……呈现。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0以内退位减归纳总结知识点,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法、求相差数、求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画图方法。让孩子把每个单元的内容记录下来,就是一种归纳总结的方法。记录的过程当中,提醒孩子最好能做到有序、一一列举。刚开始也许不尽人意,但慢慢随着年级的增加,孩子们归纳总结的能力,也会慢慢变得更好。比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章节,学生在归纳时用画圆圈的方法归纳概括。她把圆圈平均分成了七份,第一部分标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第二部分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第三部分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部分竖式计算……并在每一部分标出了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让一年级的孩子利用绘画归纳总结单元知识,归纳总结学习方法,真的系统。文字书写比较难所以就利用画画的方法来归了整理系统。

         第七:逆向思维,潜移默化
逆向思维是数学学习的一个特点,在具体运算和简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当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运算的互逆关系,是逆向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运算也是一种推理,在实施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由“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推理模式,也是经常要用到的,表现为有效探索运算的条件与结论,已知与未知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思维方向是互逆的,更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的三种计算方法:平十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想加算减法就是利用加法想减法的结果,比较而言不仅显得快捷,而且有助于学生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也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的连续性特点,体会互逆关系。一年级数学题目中常见找规律,让学生观察数字从小到大的变化规律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反着观察,从互逆关系中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解决图文应用问题时,通过求得的结果,检验排查结果是否正确,其实也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合理运用教材,有意识在一年级就培养孩子用双重眼光看待数学问题,发散学生数学思维,养成逆向思维。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