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458000
语文教材是编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选编的语言文字材料,是文质优美、语言规范的课堂教学材料。它承载着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但语文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载体,也不是万能的载体。相对于一个人的语文学习来说,语文教材只是载体之一。所以,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文字材料,多途径、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语文教材也是一种工具,是供教师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工具。而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充分利用这个工具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培养语文能力和方法,陶冶高尚情操。所以,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仅要用好语文课本这个课内教材,还要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课外教材。以教材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要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更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怎样去钻研教材呢?
一是要明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围绕这一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又从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三个维度对各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的具体目标,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譬如,第一学段中阅读方面的目标有: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认识常用标点符号,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等。而第二学段中就有所提高,具体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这样要求我们老师在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也应体现出目标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所以每位教师要认真读一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自己任教的学段目标。
二是钻研教材就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当一篇文章成为教材,就赋予了两种意图:一是作者意图(写作目的);二是编者意图(训练目标)。作者意图,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落实。编者意图也就是编者在训练达成的目标,它在教材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单元组的“导读”;二是课文后的“连接语”或者“阅读提示”;三是课后练习;四是单元小结(语文百花园中的“交流平台”等栏目)。
每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教材说明》和每个课例的说明中都交代得很具体。而这些内容都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潜心研究的。
钻研教材要掌握“四要点”,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点来编排的,承载量大,包含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钻研。钻研教材要掌握“四点”,即抓住“特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剖析“疑点”。“特点”是指每篇文章本身的特色、风格,包括文体、结构、语言上的特点等;“重点”是指教材中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难点”即为学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疑点”指学生阅读后,仅从表面理解,深究下去可能产生的疑问和歧义。以《猫》这篇课文为例。
《猫》这课的特点:在文体上是状物的记叙文;在结构上是并列结构;在语言文字上简练、逻辑性强;在描述上“入木三分”。课文叙述成年猫的“古怪”和刚满月小猫的“淘气”,通过对猫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来表现猫的可爱。教学的重点应是作者热爱猫的思想感情,而教学的难点自然就落在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站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上。这句话究竟在说什么?“古怪”、“淘气”一般都属贬议词,作者既然喜爱猫又为什么要说它们“古怪”和“淘气”呢?至于课文学习的疑点是:既然小猫使“院中的花草”遭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为什么还要说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呢?
教师钻研教材若能掌握以上“四点”,也就能正确地提出教学要求,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三是研究教材的步骤
(一)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备课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主题。确定重难点,并寻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方法。了解课文传递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确定教学目标。
(二)研究教材制定教学方案
制定教学方案时尽力避免线性思考,选择板块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板块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上课前对课堂教学进程的预设,课堂教学进展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教师必须随时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机动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
(三)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确定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结合教材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方法要灵活多样并能随着课堂需求及时调整。
(四)研究教材相关材料 丰富课堂教学
利用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适当拓展,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丰厚的资料而呈现立体化。例如在讲《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查了关于史铁生的大量资料,像《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等,同时还阅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一书中的相关文章。这些资料的准备会使得这节课尤为厚重,自己在上课时也会显得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打开一扇经典阅读之窗。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用在教学上,“善其事”就是保证质量上好每堂课,“利其器”即指认真备好每节课。只有认真备好了每节课,才有可能成功上好每一节课。花力气研究备课,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