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欣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把习惯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时期。从小学到大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特点的发展规律,习惯养成教育的侧重点呈现出关联性和发展性,高中阶段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本文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和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习惯养成;衔接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重点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全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习惯养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习惯养成教育更应该贯穿教育全过程中去。高中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阶段,更是为将来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打基础阶段。
一、高中阶段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结合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和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中生应养成的行为习惯如下:
(1)社会责任感。
高中习惯养成教育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具体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志愿服务、感恩父母、尊重他人以及诚实守信等方面。
(2)思维习惯培养。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高中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质疑能力,鼓励学生不断的反思、训练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习惯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学会学习的习惯,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对于高中生来讲尤其重要。
(4)生活习惯培养。
学习时,追求高效率专注力,不分心;休息时,追求高质量,劳逸结合。自立自强、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学生争做生活有规律、自律的人。
(5)礼仪习惯培养。
文明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不学礼,无以立”,高中阶段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善、恶、真、假的能力。
二、高中阶段习惯养成教育的阶段化
结合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经验,根据高中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特点,将高中阶段习惯养成教育内容进行层次化,具体内容如下:
高一阶段:自律教育。高一学生刚入学,需要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学生可塑性大,是新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
高二阶段:理想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为未来的学业发展明晰方向。
高三阶段:自觉、自信教育。高三学习压力大,只有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各年级的培养内容有层次的划分,但只是有所侧重,不是非此即彼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贯的坚持。
三、高中阶段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法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坚持教育和严格管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障,以检查为措施,以鼓励为基础,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监督为辅助,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做起,注意点滴积累,注重细节的培养更加完善的体系。
1、教师要率先垂范,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文化的人,关键在教师”。在养成习惯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处事方式、言谈举止、价值取向都在对学生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的为人师表作用。让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师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育。
陶行知曾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要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
2、校园文化相浸润,着力塑造学生高尚的内在品格。
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以高尚的内在品格为动力,行为习惯也只有内化为高尚的精神品格,才能稳定地保持。在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引领和熏陶作用。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环境文化熏陶人、感染人,从而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自我培养良好的精神品格。让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班级文化环境建设。要精心布置教室环境,在教室里展示班级精神、教师寄语、荣誉墙和理想墙等,精心布置的教室环境凝聚着师生的心血,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学生从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最后,要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东北师大附中是一所伟大的学校,东北师大附中人是一群伟大的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不忘初心,为学生一生奠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牢记使命,对民族未来负责,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学思想在勉励全校学生生的修身养性、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精神品格的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3、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是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习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习惯养成教育的熔炉。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要接受这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该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为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成立了年级家长委员会,实现了教育的互相配合,保持了教育的一致性。为保障家长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学校开展“家长学校”系列活动,通过多次联系校内外教育专家,以召开系列讲座的方式,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为子女的成长造就一个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家庭教育的思想动员工作,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多元课程为媒介,助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制定了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校本课程、拓展课程和竞赛课程等多个门类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为必修,拓展课程为选修,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所需进行个性化选择课程,竞赛课程是培养学科优秀学生群体,实现创新人才拔尖培养的课程。多元丰富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掘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基础;多元丰富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造了更多交流和分享的机会,通过团队学习和集中分享展示,提升了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总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让学生在良好习惯的滋养下,由忙乱变得有序,由稚嫩变得成熟,由他律走向自律,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良好习惯伴随学生的一生,让学生受益终生。养成习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为国家的人才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是从宏观上来探究如何使高中习惯养成教育更好地发挥全学段育人的功能。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的优化课程和活动内容,不断创新方法和路径,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真正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录汇编. 苏州教育出版社,2002.
[2]梁晶晶。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性与培养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