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张玉梅
[导读]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展示学校形象、凝聚人心、提升师生精神境界的关键因素。
        张玉梅
        安徽省亳州市第三中学  安徽省 亳州市236800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展示学校形象、凝聚人心、提升师生精神境界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实用性、可行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文章依据相关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希望本文能对目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学校精神制度 文化团队精神 特色文化
        一、研究缘起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从事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创新的工作。学校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文化,文化因学校的传播而长盛不衰,学校与文化有如胶似漆般解不开的情结。”[1]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
同时,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不少共性问题需要广大教育者积极参与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一是重物质,轻精神。二是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三是教师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形成合力。四是特色不明显,效果不突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不能与学校具体情境相符,不能与学校历史相宜。各类活动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但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二、研究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将“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就要依托文化引领学生发展,把中华优秀文化根植于学生大脑,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育人目标。因此,积极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需求。
        (二)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
高品质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关注生命个体,让生命活力充分彰显,促进师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一所学校的办学品质最终指向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就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
学校内涵的发展,首先要从教育思想的源头抓起,通过集思广益,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校园精神等。其中,校园精神的形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载体,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文化底蕴的深厚真正代表着学校内涵发展。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能给学生以感染和启迪的。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具体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校联动,全员参与,有序推进。物质文化建设重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此不做详细论述。以下针对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和一些典型做法。


        (一)树立学校精神
根据调查研究,亳州市城区主要高中在学校建设中都比较注重学校精神的树立。各校依据具体校情校史,已经形成或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精神,整体情况向好。比如:亳州一中,安徽省示范高中,始建于1910年,以“教真求真、真教真求”为校训,源自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亳州二中,安徽省示范高中,始建于1954年,地处明代学宫--黉学旧址,学校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引领,积极打造“人文二中”品牌;亳州十八中,亳州市示范高中,全校师生秉持“勤实细严、追求卓越”的十八中精神;亳州三中,亳州市示范高中,以“崇道鼎新、负重攀登”为校训;亳州五中,亳州市示范高中,倾力打造“正而善奇·雅而有致·和而共生”(简称“正·雅·和”)的校园文化核心理念。
        (二)建立完善制度 
培根说过:“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的危害还要大。”有了具体的制度,关键还在于是否能落实到位。如何更好地让制度得到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一项制度的出台,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发动广大师生参与讨论,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正式的规章制度。二是确保制度执行的平等性。制度的执行是最重要的环节。要做到一视同仁,不搞双重标准。三是增强制度意识。通过不断地奖励与惩罚,就能增强师生的制度意识,逐步让执行变成自觉行为。四是确保制度的长效性。一项科学合理的制度是要薪火相传的。可以根据时代变迁进行修正完善,但不能朝令夕改,一曝十寒。五是逐步形成制度文化。科学合理的制度,持之以恒,代代相传,制度就会由学校外化的要求变成师生的内在需要,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就会成为师生自觉的行为,制度文化也就得以形成。
        (三)打造坚强团队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为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并为完成团队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文化。团队精神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可以推动团队的有效运作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往往具有明确的目标、高度的忠诚、高涨的士气、强烈的归属感。
比如,亳州市谯城中学成立于2013年7月,2016年至2018年中考成绩稳步上升,2019年中考取得历史性突破,打破谯城教育旧有格局,实现了“一年见成效、三年出成绩、五年成名校”学校发展目标。谯城中学在众多老牌名校中能脱颖而出,与它有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密切相关。谯城中学全体教师秉持“志存高远、敢争一流”的工作精神,严于律己,科学施教,精诚合作,奠定了高质量名校的基础。
        (四)形成特色文化
目前,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特色缺失问题。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盲目跟风,特色追求不能与学校具体情境相符,不能与学校历史相宜。比如,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少学校的文化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却是以应付上级的有关活动为目的,缺乏持续性,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没有真正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没有真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要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一是要依据教育方针和校情,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关注个体,发展“优势教育”,让学生特长充分发挥,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和发展的机会。关注未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的人生亮丽多彩。二是要确定路径,常抓不懈,做强做大。主要包括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比如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结束语:
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环境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保障,团队文化是动力,特色文化是亮点。总之,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与时俱进,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4月第1版51页。
[2]吴刚:《人文精神与新人文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九期。
[3]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桂林,2008年4月第3版,289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