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林琳
[导读] 在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林琳
        青岛大学路小学   266003
        在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核心和归宿。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从这个目的出发,结合世界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新世纪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要求,应包含:培养独立、自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智能,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对环境有机敏、灵活的应变、应急能力,包括优良的意志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统一的人格。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团队精神,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新事物敏感,有浓厚兴趣,有活跃独特的创新精神,敢于想象,勇于发明创造,善于策划,做事轻松,具有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永远追求心理健康,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对自己信任的人能够敞开心扉,遇到心理失衡时,愿意接受别人帮助或进行心理咨询。
        但是在目前,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自身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生理缺陷,影响到学生心理,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造成很大压力,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是指家庭教育的观念、方式、方法及父母等亲属的性格、行为方式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如果学校一味地抓“应试教育”,抓所谓的教育质量,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方面的培养,到头来,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协调发展,能力、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
        4.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大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环境不好的社会能“陶冶”出心理健康的人。
    在我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学生。
        她是我接的第一个班里的学生,8岁,三年级。父母开了一家美术工作室。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父母脾气温和,待人诚恳友善。此生性格温顺、善良、热爱劳动,但是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遇事唯唯诺诺,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自信心严重缺乏,不爱参加集体活动,遇事总采取逃避态度;人际关系紧张,总以弱者形象出现,受个别学生的欺负,几乎没有朋友。见到老师表现出惊恐的样子,不敢正视老师。上课时很紧张,从不举手发言,经常要上厕所。家访时还发现她的房间的墙壁上多处有划痕,学习用品也多有损坏。
        发现这种现象,我对她进行了调查,对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其父母处了解到, 此生在婴儿时期得了一次重病,影响了智力,从小能力较差,渐渐形成了自卑,不愿与他人交流。
        父母工作忙,又因其自身问题,父母束手无策。上学以后,老师对其行为引导不够,对她较为严厉,使她对老师的认识产生偏差,害怕老师,以至于性情怪僻,与同学关系紧张,学习习惯不好。心中比较苦闷,委屈无处发泄,没有倾诉的对象。
        针对上述情况,我对其采取了具体措施:
        1. 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老师主动和她亲近,和她做朋友,“亲其师,信其道”。经常在课间找她谈话,谈学习,谈家庭,谈爱好,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
        2. 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了解该生的情况后,与孩子的父母分别进行多次交谈,交换看法。让其父母不要只关心她的生活,对于学习采取放弃的态度,要求不要太高,并花精力多与孩子交流。
        3. 让学生体验集体的温暖。
        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在班级里大力表扬,动员,全班学生展开互帮互助的活动。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其父母配合教育。让她在集体活动中接受教育,感受集体温暖。
        4. 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培养自信,提高威信。家访时,提醒其父母,多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其父母也听取了老师意见。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该生已经有些进步,与同学关系改善,行为习惯不再怪异,不在惧怕老师,有烦恼愿意向老师求助,接受同学们的帮助,有了好朋友,性格开朗了一些,能与父母交流学校的情况,上课不再紧张,能大胆发言,但举手现象不够。自信心有大大提高,也能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劝告,期望她有更大进步。
        还有的学生因为自身的不利因素,心理出现了问题。
        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得了巨人症,9岁已经长到了1.78米。刚开始,小伙伴们都很依赖他,把他当作是一位大哥哥。可是渐渐的,我发现他虽然个子长得比其他小朋友大,但是他的心理相对而言却比较小。他的思想比其他孩子的思想幼稚得多,自立能力较弱,并且有时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小朋友们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开始疏远他。可就在这个时候,他生病了,要请一个月的病假。根据小孩的发展规律,他们为适应新的环境,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固定的“伙伴群”, 他回家休养,就会脱离伙伴群,他会更加孤独。
        此生生病期间,我每周去他家一次,把班里的事情和他说说,及时和他交流,让他不要和班级脱节。同时,编了许多小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让他们从有趣的故事中浅显易懂地明白与人相处的道理。
    此生回来上学了,尽管我做了种种工作,他还是感到了孤独。小朋友们无法改变自己固定好的“伙伴群”,有时带他一起游戏,也会因为他任性的性格和过激的行为将游戏搞糟。
        他变得更加怪僻。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他会在上课时间大喊大叫;下课找不到玩伴,他会趴在窗上看我;不到放学时间就吵着要回家,拿他实在没办法要将他送回去时,他又哭着说不要回家,要留在学校里上课。他的内心及其矛盾,我也很为他担心。
        我继续在班里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小朋友们。同时为他树立信心和威信。上课时,我总要抽空走到他面前,摸着他的头,鼓励他好好上课;下课时,我带着他一起参加小朋友们的游戏;利用他个子高的优势,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为同学们服务的事情。渐渐的,他的脾气好了起来。我又鼓励他自己和小朋友们交往。他自己也很努力,一年下来,又看到小朋友们拉着他的衣角玩游戏了。
        他在慢慢的好转,可是有时会有反复。我知道只有爱心和耐心才能使他心理健康的成长。孔子曰,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利因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
    1.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要从教学和活动的实际出发,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和活动,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注重对孩子意志力、坚韧性和耐挫力的培养。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认识生活的意义,以轻松愉快的心理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要注意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和高雅的情趣,使他们具有热情开朗、奋发有为、自尊自爱、坚忍不拔的性格,积极进取、奋发拼博的优良品质。
   3.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教会孩子尊重别人,学会合作,培养团队意识。注意引导他们处理好与家庭成    总之,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成型的基础阶段,在此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为孩子打好心理健康基础,才能使他们不断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适应未来国家建设的需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