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李传英
[导读]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且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李传英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皂户李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  滨州市  251700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且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构建生本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在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生本课堂的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字:小学数学 生本课堂 构建策略
        一直以来,教师的思想观念陈旧,追求权威性,导致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非常的被动。还有,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书本知识,忽略学生的思维拓展和社会实践,使得教学脱离生活,无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再者,教学模式单一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新鲜感,失去数学学习的热情。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生本课堂的策略,分别为:“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欲望”、“进行科学分层,激发学生潜能”、“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习能力”,下文将一一进行阐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欲望
        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观提出了培养问题意识的观点。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根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质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帮助。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相关知识时,笔者结合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即:“小明爸爸喜欢养鱼,想要拜托卖玻璃的叔叔做一个长20cm,宽15cm,高10cm的无盖鱼缸,请问需要多少cm2的玻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要对题意进行解读,搞清楚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然后再结合题中所给的数据形成解题思路,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还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题思路,最后当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会产生愉悦地满足感。
        二、进行科学分层,激发学生潜能
        学生受教育、环境、家庭、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班级都会有十分聪明的学生,也会有认知和理解困难的学生。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促进班级整体的发展。对学生科学的分层,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目前学习状况和潜能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考虑。第一层次的学生,是数学综合能力强,且学习主动性高的学生;第二层次的学生,是在教师讲解后,能够获得自我认知的学生,这类学生虽然学习的主动性较弱,但是听课效率较高;第三层次的学生,缺乏主动性,且认知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师多次讲解后,依然半知办解的学生。

对学生科学分层后,教师要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比如:在执教《裁纸——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节课时,笔者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第一层次的学生需要能够运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第二层次的学生需要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推理能力,学着运用公因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第三层次的学生,要理解最大公因数是什么,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后,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分层指导教学,这样既能够使每个层次的学生目标明确,又能挖掘每个层次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单纯地传授书本知识,这会限制学生能力的提升。新课程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中指出,由单纯地传授书本知识变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社会知识。对此,教师需要将课内的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实践经验,形成数学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家长和学生患近视年龄对比(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后,笔者将学生分为了多个四人一组的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小区杨树和柳树种植的的数量对比,并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活动课上与其他学生分享。在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需要有明确的任务分配,如:小红和小丽负责对小区的柳树和杨树数量做统计,小明负责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小刚负责在活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做,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小组活动,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
        结束语:
        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生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出发,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数学启发。构建生本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地数学学习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要秉承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积极地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春芳.例析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27(03):82-84.
        [2]曹文龙.浅谈构建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的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7(26):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