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方能道合!——家校共育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沈彩虹
[导读]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沈彩虹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
        关键词:家庭教育 家校共育 班主任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第一责任人在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更是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部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状态:
        1、家庭教育高于学校教育。这类情况主要出现在高知识分子家庭,家长总是先于学校一步,提前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技能,不惜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这一类家庭教育属于拔苗助长型,班级占比20%。
        2、家庭教育低于学校教育。这类情况主要出现在工薪阶层,这类家长文化层次属于中等,平时工作比较繁忙,无心于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呈无所谓状态。这一类家庭教育应该是属于满山放羊型,班级占比15%。
        3、家庭教育悖于学校教育。这类情况属于个例,这一类的家长个性突出,崇尚他意识形态里的自由、民主、开放,觉得现行的教育过于落后,违背了他孩子的成长个性,所以当学校教育不符合心意的时候,他总是以敌对状态来曲解或者抵制学校教育。这一类家庭教育应该属于特意独立型,班级占比5%。
        这几种类型的家庭教育以不同的比例存在于各个班级。那么,如何在这种现状下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家校共育,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呢?作为一名班龄20的老班主任,我认为家校共育的根本点就在于要“志同道合”,以下几点是我作为班主任在家校共育这一块的一些有效的实践经验。
         一、增进家校互通是志同的前提
        班主任可以率先打出一张“感情牌”,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因为是刚刚开学,不建议在还没有彻底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就进行家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以“写给XX班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把自己的带班方式、对学生的期望、班级发展的愿景告知于家长,并真诚地期盼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2、开放自己的博客或者QQ空间(前提是博客和空间都是记录之前所带班级的活动或班级建设情况),让家长和孩子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了解新班主任。
        3、精心准备好一次期初家长会,要求是提前做好课件、撰写好发言稿(正式家长会要脱稿演讲)、打扮得体、言辞恳切,要让家长感觉班主任是非常重视这一次见面会的。
        4、提前建立班级QQ群,利用开学前的时间,预先跟家长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家长和孩子期望的班级生活、学生发展愿景,然后在此基础上策划班级建设方案,这样,家长和孩子都不会再出现抵触心理了。
         二、构建家委制度是志同的基础
        作为班主任,经过一月左右的交流互动,肯定会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对班级的文化建设、对学生的班级生活充满了憧憬,言辞之间不乏肯定与支持,可以在制订班级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把“家长资源”也纳入其中,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
        确定了家委会人选之后,班主任就可以组织召开第一次班级家委会会议,在第一次会议上,可以有以下几个流程:1、邀请“学校名班级家委会成员”现场进行互动交流。2、新任家委会成员3分钟简单介绍自己(主要是职业特长、空余时间段以及愿意为班级做出哪些服务等等)。

3、班主任根据家长的特长以及意愿进行简单分工: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并且工作时间比较弹性的家长担任“家委会会长”;从事会计一类职业的家长担任“家委会出纳”;对于网购比较热衷并善于货比三家的家长担任“家委会采购”;善于策划活动并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家长担任“家委会策划”;善于处理各类大小事务的家长担任“家委会总务”……剩余的家委会成员则组成“家委会智囊团”。4、明确分工之后,以书面形式,制订出“xx班级家委会活动制度”,内容包含:家委会成员名单、具体分工、家委会活动周期、组建家委会的目的与原则等等。5、班主任正式宣布:XX班级家委会正式成立。6、与家委会成员商议近阶段的班级工作或者班级活动,务必要趁热打铁敲定一次班级活动(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家委会成员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是对他们工作能力的一次试炼)。
         三、融入班级活动是志同的保障
        有了“班级家委会”这支先锋部队,孩子们的班级生活就可以全面打开了!在家委会正式参与班级管理的前期,班主任可以用“协商”和“引导”的方式打开家委会成员们的工作思路:根据教育教学的需求,班级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根据实践经验,这个时期其实还处于“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磨合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家长,可能更侧重于孩子的学业水平,而学生则希望能有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活动来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所以,这个时期的教师必需谨慎选择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我的建议是可以分两条线同时进行,一条线可以进行最经典有效又符合家长意愿的活动:亲子阅读(由教师根据年段推荐阅读书目,家委会负责购买和发放书籍,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延伸出与亲子阅读相关的活动,形成系列,例如:亲子共读、精彩书评、特色书签、故事分享、短剧表演……)。另一条线在校利用午间20分钟的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午间微课程”(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例如围绕“我与春天有个约会”这个主题,周一“唱响春天”、周二“吟诵春天”、周三“描绘春天”、周四“找寻春天”,周五“播种春天”,一天一个内容,让孩子们眼中、心中、口中、手中都有春天)。这两条线活动如能扎扎实实开展,必定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既可以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同时,又能让家长感受到,学习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这样,一步步吸引着家长们的目光,让他们的脚步不知不觉向你靠拢……
         四、介入成长策划是道合的标志
        家长能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这就代表着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教师(班主任)可以利用节点事件,引导家长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如一年级的入队仪式、三年级的十岁成长礼、六年级的毕业典礼……除了这些,还有各种传统节日、学校特色课程活动……这些都可以成为“共育”的平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众人的智慧才是无敌的。有了家长们的介入,这些活动变得更加立体多元,孩子们会从更多的维度获得成长!
        以一年级的入队仪式为例,因为有家长参与了策划,活动就比以往更加丰富了,比如在入队仪式前的队知识学习,增加了为孩子制作“入队证书”这一板块,就是由家长搜集孩子学习队知识的相关活动照片:如了解队史、学唱队歌、行标准队礼、佩戴红领巾、做一件好事……等等,整理成册。在入队那天赠与孩子,记录他们入队的点滴。在比如在入队仪式当天,把高年级学生帮一年级孩子佩戴红领巾这个活动改成了“亲子互带红领巾,重温队员梦”这个环节。在亲子互带红领巾、互敬队礼的那一刻,全场1500多人,鸦雀无声!这一刻的自豪与神圣将永远定格在孩子们童年的记忆里!
        
        教育之路想要走得更宽更远,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需要家长和老师携手共育,共育绝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家校共育的结果,也许一加一还是一,但最后的这个“一”必定更加精致;也许一加一成为了三,这个“三”也必定拓宽了孩子成长的视野。
        家校共育,唯有家校志同,方能合教育之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