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课内阅读经验的高中课外阅读有序指导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邱德忠
[导读] 在各文化类项迅猛发展且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在即便有多元信息传递方式的现状下
        邱德忠
        福建省福清市融城中学 福建省 福清市  350300
        摘要:在各文化类项迅猛发展且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在即便有多元信息传递方式的现状下,阅读以获取信息的需求对于现代人而言依旧最为迫切、或者愈加迫切,相应的,在教育范畴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面向其更多阅读素材的呈现则成为了必然之需。这便使得课内阅读素材的紧缺性更为明显、使得“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的合理性更为突出、使得对课内阅读指导的展开更为亟需。本文即是在思考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关联、强调课外阅读对课内阅读经验之借鉴的基础上,针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有序指导话题做出的分立:课内阅读经验回顾下的课外单篇短章阅读、整本教材阅读经验指导下的整本书阅读此两大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指导 课内阅读经验
        阅读之于现代人的社会适应而言是必需的,因为阅读助于视野开阔、见解增深,经典阅读则助于主体在多元价值观林立的现代环境中始终坚守道德、初心与本真。但此“阅读”绝非在传统意义上的对于教材内所设有限文本的“阅读”,而当为联结课内与课外两个平台空间进行的“无设限”阅读。但在此涉及到一个“阅读效果”的问题,归根结底则是“阅读方法和能力”的问题,这便引出对在教师精细带领下“课内阅读”意义的思考,即课内阅读的意义之一本即在使学生积累阅读方法和经验、锻炼其阅读能力。因之,课外阅读针对单篇短章类文本与整本书的有序指导思路之一则为对课内阅读经验的依托。
        一.课内阅读经验回顾下的课外单篇短章阅读
        1.文本作者、创作背景与思路结构先行
        单篇短章是教材在“拓展学生人文视野、增加学生各文体阅读经验”的目的下所设文本的主要形式,亦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短信息获取的主要阅读对象类型。在对课外此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则可引导学生回顾和借鉴对课内同类型文本的学习经验,即在意识到作者及生活之作为作品本源、意识到预先整体把握文本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文本作者、创作背景及文本思路结构进行先行探索和研究。如阅读梁文道先生的《遍地的奢华与奇缺的教养》一文,我则提醒同学们按照课内阅读的程序经验,先去了解梁文道先生其人、再去解读文本所影射的当代社会,即普遍的“奢华追求”的表现与“教养奇缺”的表现,如“对大牌外物的狂躁和攀比消费”、“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低度容忍”等,而后则对文本的论说思路和结构做出梳理。
        如此,同学们则可明晰文本背后真实的时代生活语境,并且得以进入到文本思维中,为对文本所反映的人文主题、文本的艺术特征的深入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重点语句细究与创作艺术特征品鉴
        依据课内阅读经验,继对基础的作者、文本创作背景与思路结构了解之后,学生对于文本的写作初衷和主题则皆会有所领悟,因而继之此后的便自然为对文本语文要素的分析,即对其内重点字词和语句的细究、对其内所用艺术创作手法的品鉴等,这将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和情操,培养其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及对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亦当借鉴此课内阅读教学经验,指导学生关注到文本的重点词句、好词好句及写作手法等,对其进行分析鉴赏。如,我们还以对《遍地的奢华与奇缺的教养》一文的阅读指导为例,继上述环节之后,我则指导同学们去寻找文本的重点或者疑难词句进行思考和分析,指导其在创作者的立场上着眼文本的论证智慧和技艺。在此指导下,其对“他的品位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如今有力奢华地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等语句之内涵与构造、表达的奇妙性和技艺的分析,将促其在阅读活动中逐步形成对语言和艺术的自觉,其语感力和艺术感知力亦将悄然提升,与此同步的,便是其课外对于单篇短章阅读能力的基本生成及其对单篇短章教育价值的充分汲取。
        二.整本教材阅读经验指导下的整本书阅读
        1.整本书作者、创作背景与目录结构
        整本书阅读平等于单篇短章阅读而作为现代人获取更专业、更深入信息的一种渠道。整本书内容之多、结构之复杂、论说之深入等皆决定了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必要性。在此话题上,教师则亦可指导学生借鉴课内教材整本阅读学习的经验,即基于在学习教材内全部篇章之前对其作者、创作背景的知晓,基于目录对整本教材之主要内容的概括和对内容前后布局的呈现,在阅读课外整本书时,当首先对书籍作者、书籍创作背景与目录结构此基本信息进行了解,以为之后对文本主题的深入解读奠定基础。如,阅读司汤达的《红与黑》,同学们对作者司汤达经历拿破仑时代与波旁王朝复辟时代的了解,对文本“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失败,作者欲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的创作背景的了解,对文本内容通过被分为四十五章的目录的了解,同学们则会基本进入到文本产生的时代历史情境中来、进入到作者创作初衷的轨道中来、进入到由目录营建的内容故事中来,生成阅读期待和兴趣,而为之后的高效、高质阅读奠定基础。
        2.阅读过程以读书笔记串联与梳理前后思路、记录内容和创作要点
        整本书可以被看作是单篇短章的放大版,即无论是故事情节、事物描写,或者使人物行为、主题揭示等,皆被延长、细化和复杂化了,因之,类同于对教材内单篇短章文本的阅读,在对整本书进行正式阅读的环节,教师当指导学生通过读书笔记及时记录和梳理文本前后思路,以避免出现“读了后面忘前面”或者“回看了前面忘后面”、“知道了前后忘中间”的现象。如阅读钱钟书的《围城》,随着不断的向后阅览,同学们便很容易忘记前面的故事情节或者人物经历,但若在阅读的同时即制作有故事情节线或者人物经历线,其对此的印象便能够固化,脑海中便能够形成关于整本书的完整内容框架。除却此,类同于对整本教材内全部文本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学习,在课外整本书阅读中亦当指导学生注重某些内容和创作形式的要点,如《围城》在内容上“爱情”主题、“知识分子”群像,在创作形式上的“讽刺艺术”等,并做出相应的思考和记录。如此,则会实现“读而有所得”,即阅读的价值才会得到应有的发挥。
        3.读后整本反思总结以深化四维核心素养
        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使阅读主体实现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即不在使人被动地接受文本中的既定言论,而是受其启发、主体能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因之,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无论是单篇短章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在阅读之后,皆当设计有“读后反思总结”的环节,即可以表现为对读后感的撰写,或者选择某一角度进行话题论证等。如读罢曹雪芹的《红楼梦》,同学们可由“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生前、死时的对比发出对于生命、命运的慨叹;可由林黛玉之死深思“性格与命运的关系”话题;可由贾史王薛此四大名门望族的兴衰反思人物和家族不可避免的要随历史时代倾覆的悲剧......总之,此过程对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此四维度的核心素养具有不可代替的同步深化作用。
        总之,阅读作为人自身成长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渠道而当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得到相当的重视,即此“阅读”并不仅仅指课内文本阅读,更指更为广阔、自由的课外阅读。前者在于累积阅读经验、学习阅读方法,后者才算得是真正的阅读,而能得以在此真正阅读过程中获得真知亦才算得是阅读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厉彦青.有效促进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04):90-91.
        【2】吴菊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资源,2019(09):11-12.
        【3】严金秀.让课外阅读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J].教书育人,2019(23):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