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7期   作者:邱俊武
[导读] 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思想启蒙成为教育创新改革的重点关注内容。客观来说,写作水平是衡量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而写作能力则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方向。
        邱俊武
        香洲街道中心小学 广东 汕尾 516600

        摘要: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思想启蒙成为教育创新改革的重点关注内容。客观来说,写作水平是衡量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而写作能力则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方向。但是,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该教学环节兴趣索然,认为写作文简直难如登天。面对这一教学现状,小学教师必须就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问题根源,为学生带来高质量的写作学习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引言:写作素养是每一名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核心素养,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促使学生将他们的想象力不受约束地表达出来,大胆地去追求个性,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利用其在自主构思和自我完善中逐渐掌握写作的要素,以开阔的思维和真实的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为其读者意识的培养奠基。所以,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切实认识到习作教学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中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将写作文纳入课业负担的范畴,对写作文感到兴趣索然。事实上,小学语文教师从低年级阶段开始,就强调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但是,却很少有学生能够将这一习惯坚持下来,写作动机的缺乏导致其参与习作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不高。而且,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频率相对较少,教师往往会每学完一单元,为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任务,而且学生进行习作练习的核心目的是应付考试,这也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写作兴趣的形成。一旦兴趣索然的问题长期存在,那么,学生会愈加觉得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形成厌倦写作的恶性循环。
        (二)学生未形成习作习惯
        学生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初步接触写作,这也使其习作习惯的形成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长远影响。一旦这一时期学生形成不良的写作习惯,那么,他可能用很长时间都无法摆脱错误方法的桎梏。而纵观现阶段的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仅未形成坚持写作的习惯,而且写作时也只是为了应付任务而草草了事,所以,这部分学生作文中很容易出现错别字,或者是标点符号等低级错误,倘若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订正,那么,学生可能在后续的写作练习过程中会延续这种错误,最终导致学生习作水平无法提升。
        (三)学生写作内容空泛
        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该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们的作文应该是最能体现其创造性思维的。但是,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分析,却明显发现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很少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他们的习作内容比较空泛,而且在规定写作主题的情况下写作内容千篇一律。比如说,在介绍一次令人难忘的事情时,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会写扶老奶奶过马路、生病了被爸爸妈妈背着去医院等,这些事情很显然并不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所以,他们的作文中很难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学生们不用自己观察也能在互联网中获取大量的素材,甚至可能会无差别地借鉴和套用,这种现象如果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同样会导致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受到扼杀,使其写作内容更加空泛而无趣,同时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一)展示丰富习作案例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写作素养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模仿和借鉴将会是他们熟悉语文习作的垫脚石。事实上,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他们却很难将脑海中的语言进行组织梳理,以书面语的形式呈现出来。

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初级阶段,可以适当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和借鉴,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比较具有特色和亮点突出的写作模式进行模仿,通过仿写或续写来缩短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距离,掌握写作基本技巧。而且,教师尝试在每次写作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搜集范文示例,共同为学生分析写作主题以及写作方向,增加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接受度,从而避免学生直接对写作范本进行照搬照抄。比如说,在鼓励学生表述他们童年时期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时,要是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搜集大量的描写孩童生活、抒发孩子们情感的例文,鼓励学生们重点学习这部分习作例文中的句式运用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在充满亲切感的习作范文中进行模仿,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指导写作技巧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将写作过程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写作技巧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持之以恒的习作训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体系。比如说,在学生看图写话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分析图片中所表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随后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图片所体现出来的内容进行思考并表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以及结局。与此同时,要重点强调学生无论写什么题材的文章时,都必须对文章主旨表述清晰,避免像流水账一般对事件进行简单的记录。除此以外,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累积过程,所以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复修改,从比较基础的字词错误开始改起,不断地优化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将各种写作技巧熟练地应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提高作文的可读性。
        (三)融合读写教学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将会为语文习作教学夯实基础。从某种角度来说,语文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正是读写结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写作积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和高质量的文字表达方式。事实上,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初步接触世界名著,在世界名著中,不仅荟萃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作者的深刻思想,同时也涉及到诸多文学创作者的一些独特表现手法。所以,教师有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通过对教材内容以及课外书目的反复阅读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近距离地接触作者的思想主张,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悟。而且,作文最注重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现成的素材以及词汇表达方式,同样也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学习作者是如何创设情景并表达情感的,从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四)培养学生习作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写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阶段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仔细观察、积累素材、勤写日记的习惯。事实上,最能体现真情实感的素材往往源于生活,是在整合生活事件的基础上提炼而出的。因此,教师务必要注意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及时记录自己成长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精彩桥段,进而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其写作训练更加得心应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训练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日常习作教学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和真情实感的表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尽情放飞想象力,拓宽其写作深度。
        参考文献:
        [1]郑丽.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习作协同教学三字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9(11):57-58.
        [2]梁志依.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实施建议[J].文学教育(上),2019(10):100-101.
        [3]胡唐芳.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8.
        [4]孔庆振.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师,2017(S2):68-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