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群
甘洛县民族中学校 616850
摘要:初中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联系紧密,为了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在其中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极为重要。通过利用传统文化拓展古诗文教学内容、深度剖析古诗文内容及情感、引入与生活贴近的传统文化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提升了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从传统文化教育视角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语文教育教学,需要每位语文教师积极探索,以持续积累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也将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诗文资源,建立成熟的学习机制,让其学有知、学有悟、学有进。
1古诗文教学的问题
1.1孤立教授课文
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单篇的文言知识教学为主,忽略从初中古诗文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等整体去考虑,导致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涉及较少,比如在讲《狼》时不能与《聊斋志异》要表达的大主题相结合,窄化、弱化课文主题等。
1.2文本挖掘不深
由于不能很好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导致出现课堂容量较小、教学设计简单、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不能有效延伸等问题。比如在教授《周亚夫军细柳》时不能与《史记》很好结合,把周亚夫的性格与人生轨迹分隔开,无法深入理解人物[1]。
1.3教学定位太窄
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能注意到文言知识的学习,但对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智慧等,涉及不多,存在古诗文定位窄化问题。
1.4限制学生表达
由于教师追求逐字逐句的解释,要占用大量时间,课时显得紧张,学生参与受限。教师以问答式、串讲式为主,不能很好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2]。
2从传统文化教育视角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2.1在文化背景中讲古诗文
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文学作品文风可能会有不同,但文化的根基是一致的。比如屈原的《离骚》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尽管相隔了多个朝代,但作品都表达对国家的无限的爱。如果拿到一篇文章,教师只是简单分析课文,没有将文章放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思考,那势必会出现主题窄化,甚至断章取义的现象。怎么样把文章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教学呢?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研读文本,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分析文本要表达主旨。二是回归时代,以作者眼光体会主旨。三是着眼当下,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做到这三点,就能够引导学生站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思考文本的价值,也更具有教育意义[3]。
2.2利用传统文化有效激发学生古诗文兴趣
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讲解古诗文的时候都只是简单地进行翻译和讲解,并没有深人地对古诗文进行拓展和延伸。不仅没有融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也没有及时地引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古诗文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和厌倦情绪。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切人点来开展古诗文教学,不断地在课堂当中增加一些情感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讲解《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PPT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详细地对诗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在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再让学生分别说一说与岳阳楼有关的事件,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岳阳楼的了解。
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对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并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传世名句进行分析,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济世情怀。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身心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涤荡,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形成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
2.3创设古诗文生动情境,感受诗文意蕴
“互联网+”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植入使得教育场域不断扩展,多媒体的应用也使得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更多形式呈现,即:呈现形式由文字、图画到音视频等立体化,学生学习由初始的视觉到视听等多感官一体化。就古诗文教学而言,由于其文字简省,意境深远,所以应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文有着特别的优势。正因如此,教师在古诗文课堂上应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尽可能还原古诗文的意境,从而方便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诗文中的丰富意蕴。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师可用多媒体呈现诗句中碎片化的景物,如枯涩凋零的藤蔓、寂寞游走的老马、散发着余晖的夕阳,还有老树、昏鸦、古道等。其后,切换多媒体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将这些碎片化的景物按照远近高低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学生组合景物意象的过程正是教师讲解这首小令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意象深入理解诗歌主旨的过程。从以上范例中可以看到,多媒体让抽象的景物生动化,让干瘪的思想形象化,其创设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克服了与作者之间的时空距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学生的思想中植根并绽放夺目的光彩[4]。
2.4引入与生活贴近的传统文化内容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依旧有着大量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体现[1]。因此,在进行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过程中,相关教师可以引入与生活极为贴近的传统文化内容,提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收集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文,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演讲的形式向其他同学分享中秋团圆、中秋赏月的情境,或是不同地区过中秋的习俗等等,然后再组织学生展开古诗文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古诗文的中心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离愁别绪。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认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2.5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诵读体会文本内容,感受古诗文中的情感变化及文化底蕴。例如,在进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展开自读,对古诗文进行初步理解;然后利用教师范读,帮助学生体会诗文中的豪迈气魄;最后展开反复诵读,深度理解苏轼的雄心壮志。(二)情境教学法情景教学能够营造出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其情感体验。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古诗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法。例如,在进行《渡荆门送别》(李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李白乘舟远行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联想“假如自己离开故乡会是怎样的一幕”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乡之情[5]。
结束语
初中语文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学生能够在文章辞赋中感知古人的道德情操,感受古人面对困境时的洒脱心态,感悟古人的智慧之妙。故而,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欣赏文化之美、感知文化之韵、体验文化之律的过程,是让朴实无华的生活生动化、诗意化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杨敏.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语文建设,2018(27).
[2]胡梅花.利用意境分析法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9(22).
[3]范维胜.文化视角下文学课堂的拓展性教学刍议———以初中古诗文拓展性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6).
[4]许淑萍.认知·热爱·理解———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5]王英春.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A].教师教育论坛(第七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