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斌1 李梦缘2
1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师
2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学生
摘要:近年来融合教育备受关注,学前融合教育正逐步成为学前教育实施的一种重要模式。学前融合教育中,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有效互动越来越受到幼教研究者的青睐。本研究以昆明学院附属幼儿园中不同幼儿为对象,以观察法为主对融合教育中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现状进行观察分析,以发现融合教育背景下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的现状、特点,从而提出增强融合教育特殊幼儿能力、增进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融合教育;正常幼儿;特殊幼儿;互动
幼儿融合教育中正常幼儿和特殊幼儿之间的交往互动影响着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近年来,在有关在融合教育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某一种特殊幼儿调查分析以及正常幼儿的接纳、态度以及策略等方面,关于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昆明学院附属幼儿园不同年龄段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情况进行观察,了解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在融合教育中互动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
一、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笔者以非参与观察者的身份进入昆明学院附属幼儿园,对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类型的幼儿进行观察。通过使用自制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特殊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与正常幼儿的互动情况,以此分析融合教育中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的行为表现及特点。
2.访谈法
在研究中使用自制访谈提纲对不同教师进行现场访谈和电话访谈,了解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的互动情况及相应的教师支持策略。
3.案例分析法
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幼儿出现的比较明显、突出的典型互动事件进行记录,同时记录这一时间中教师的介入情况,在事件结束后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
(二)研究内容
笔者从互动主体、互动方式、互动环境、互动情绪以及教师介入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观察幼儿全天活动的全过程,分析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的现状及特点。
1.研究对象的选取
昆明学院附属幼儿园是一所全日制民办融合教育幼儿园。园内共有15个班级,不同种类特殊幼儿共22名,其中男生17名、女生5名,大班男生8名、女生1名,中班男生4名、女生3名,小班男生4名、女生1名,国际班1名。以随班就读的形式在幼儿园各年龄班进行学习。由于研究的特殊性,选择的观察对象为心智障碍、语言障碍、轻度孤独症、发育迟缓、小腿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的不同类型的幼儿。同时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选取了大、中两个年龄班的不同性别幼儿各3名以及小班幼儿2名进行观察,另外,对所在班级的6名老师进行深度访谈,获取研究所需的详尽资料。
2.研究数据的处理
笔者将所收集的资料整理汇总后,使用SPSS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录入,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不同性别、年龄互动发起者中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情况分析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互动的主动发起者一般为正常幼儿,互动的发起者多为男生,特殊幼儿的反应在不同年龄、性别上无明显差别。互动情况具体如下:
表1不同性别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的频数分布表
.png)
通过表2看到:大班互动次数为110次,中班为80次,小班为76次,呈现出大班多于中班、多于小班的特点。同时发现每个年龄班发起互动的均为正常幼儿多于特殊幼儿。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互动频次和水平逐渐提高。
(二)不同互动方式的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情况分析
笔者将幼儿互动方式分为语言、动作、语言和动作三种进行观察分析,统计发现,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使用的互动方式有明显偏好,正常幼儿多使用语言方式,特殊幼儿多使用动作方式,使用语言和动作进行互动的占比较少。
表3 运用不同互动方式的幼幼互动统计表
.png)
通过表5可以看出,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的互动主要是在一日活动中发生的。在观察到的266次互动中,一日活动有93次,占35%。同时通过分析发现融合教育中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发生的次数与活动环境的不同有显著差异。
(五)特殊幼儿与特殊幼儿、正常幼儿的互动情况分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特殊幼儿在互动时有一定的倾向性,在幼儿园活动中,特殊幼儿有固定喜欢交往的伙伴,在有特殊幼儿时,他们更多与特殊幼儿互动。具体观察到大班两名特殊幼儿、中班两名特殊幼儿、中班小班各一名特殊幼儿与特殊幼儿、正常幼儿的互动,具体情况如下:
.png)
通过表8可以发现,教师的介入会提升幼儿的互动,特别是较严重情况的幼儿,占比为55%,而教师没有介入的互动中较严重幼儿仅占46%。
三、讨论
(一)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的互动受互动对象的影响,特殊幼儿倾向于与熟悉的人发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发生互动多于自发,男生的互动多于女生;特殊幼儿类型影响正常幼儿与其发生互动;特殊幼儿自身差异下发起和接受互动有所不同。
(二)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的主要方式有差异
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正常幼儿倾向语言,特殊儿童倾向动作。不同类型的特殊幼儿的互动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语言障碍者互动以动作为主,自闭症则多以语言为主表达自己的情绪及互动需求。
(三)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主要集中在一日生活和游戏活动中
观察发现,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的互动在不同的场景中幼儿发生互动的次数存在明显的差异。集体活动中互动少,户外集体活动时互动几乎没有,而一日活动中发生互动的频率最高,语言活动也大多在这个时间发生,正常幼儿主要以语言与特殊幼儿进行互动。
(四)不同主体幼儿互动的情绪存在很大的差异
笔者观察到不同主体幼儿互动的情绪存在差异。正常幼儿在互动积极,乐意发起和接受互动,而特殊幼儿多不愿意接受互动,常拒绝或不理睬,即使发生互动,持续的时间也较短,随着互动的发展,情绪消退,互动以特殊幼儿的离开结束。不同种类特殊幼儿的互动时间、情绪存在差异。
(五)教师的介入和关注存在差异
在笔者的观察中发现虽然教师介入少于自主发起的互动,但教师背后的榜样示范以及言传身教对正常幼儿乐意发起互动和接受互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同的年龄班幼儿互动差异及教师介入差异明显,大班教师介入少,小班教师介入较多,中班则介于两者之间。
四、教育建议
(一)教师应根据特殊幼儿情况引导正常幼儿与其互动
在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上,教师应该做好引路人,在了解幼儿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互动寻找合适的方法激发互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
(二)鼓励幼儿使用积极有效的互动策略,推动互动的深入进行
正常幼儿掌握行之有效的策略将会提升其与特殊幼儿的互动水平;家长能够及时介入推动特殊幼儿在家庭,社区和公共场所发生交流互动,也会对幼儿融合教育中孩子的互动产生积极影响。
(三)教师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介入提高幼儿的互动效果
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介入幼儿的互动,比如语言引导、榜样示范、团队建设等。特殊幼儿本身存在一定的发展缺陷,对教师有更多的依赖,需要教师给予更多有效的支持,这样才有可能为幼幼互动做好准备,提高互动效果。
(四)教师定制教育方案区别化进行教育
教师要为特殊幼儿量身定制教育方案,为特殊幼儿设计符合他们发展水平的目标及内容,即同一堂课不同要求和方法,可以对特殊幼儿进行单独的关注指导,重视特殊幼儿个性化学习与提升、促进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的有效互动。
(五)融合教育离不开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推动
1.家园共育促进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的良性互动
特殊幼儿的教育更需要家园合作,通过多方沟通协助,完成对特殊幼儿的干预训练;家长要及时反馈特殊幼儿在家情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家长根据特殊幼儿的具体情况和情境,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指导干预。
2.社会平等看待特殊人群,构建与其互动的良好机制
加强社会宣传,使特殊儿童能够真正融入学校和社会;构建良好社会环境促进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互动;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形成健全的心理品格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雷江华,刘慧玲.学前融合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5.
[2]蒋玲娟.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37-38.
[3]连福鑫,王雁.融合环境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同伴介入干预研究元分析[J].教育学报,2017,13(03):79-91.
[4]魏寿洪,牟映雪.学前普通儿童与自闭症儿童社会互动现状及促进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7(06):40-48.
[5]王莹.现阶段承德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7.
[6]陈震.中美英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比较分析[J].文教资料,2017(24):164-165.
[7]徐秀玲.轻度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J].幼儿教育研究,2018(02):1-4.
[8]高晓娟.德国融合教育发展实施对我国的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04):10-13.
[9]宁亚飞.5-6岁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接纳态度及其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10]杜林,冯秋涵.国际融合教育研究进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残疾人研究,2019(01):19-24.
[11]廖进.运用同伴介入法提升普小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12]雷淑贤.透视台湾地区融合教育,发展大陆地区特色融合教育——台湾地区推进学前融合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特殊育,2019,(3):77-80.